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楼主: 无心堂主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茶道用具] 【转载】揭秘建盏铁系结晶釉斑纹的形神之变(作者:李达)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4-5-29 14:53 | 只看该作者
最至命点却没说清楚,真正的建盏斑点是凹的,这是坯和石灰釉经窑温的反应,是火和窑的杰作,现代建盏斑点是凸的,是不同金属釉,人为做的杰作,就如地砖墙什么花色颜色做出来一样。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5:46 | 只看该作者
闲人茶居 发表于 2014-5-29 14:53
最至命点却没说清楚,真正的建盏斑点是凹的,这是坯和石灰釉经窑温的反应,是火和窑的杰作,现代建盏斑点是 ...

这是怎么提来的结论?兄有实物举例说明么?个人对窑址出土的老件儿宋盏研究不多,但就所见的几百个油滴残片来说没有见到或得出这样的结论。建盏的油滴呈现除了显性,还有隐性和平面,有时三种显状同时存在,这是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下由三价铁还原到二价铁甚至一价铁造成的。至于说显性的油滴(就是完全突显到釉面之上)的,凸凹感是同时存在的。
18#
发表于 2014-5-29 23:03 | 只看该作者
ndslsxy 发表于 2014-5-29 15:46
这是怎么提来的结论?兄有实物举例说明么?个人对窑址出土的老件儿宋盏研究不多,但就所见的几百个油滴残 ...


你知不知道宋代建盏用的是什么釉,是生石灰和狼基草烧成石灰釉,石灰釉是全无金属元素的,只是坯胎含铁和金属元素,要让坯胎的金属元素露出,就是内面坯胎的金属元素造成釉面起泡破裂造成洞,你认为那洞会凸出吗?只有凹陷的。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22 | 只看该作者
闲人茶居 发表于 2014-5-29 23:03
你知不知道宋代建盏用的是什么釉,是生石灰和狼基草烧成石灰釉,石灰釉是全无金属元素的,只是坯胎含铁 ...

哦,这种说法真的没有听说过。是您自己研究得出的么?还是有权威性的论文里面有种观点?能否引用原文说明下?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27 | 只看该作者
论鹧鸪斑建盏(作者:李达)——原载于:1998年6月『陶瓷学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28 | 只看该作者
摘录原文部分如下: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建盏的坯的铁含量高达8%左右[3],釉的铁含量高达7%左右。高铁含量的坯料与釉料是形成建盏斑纹的必要条件,因为建窑釉是铁钙系分相析晶釉,铁含量不足就不能达到过饱和析晶。建盏的斑纹就是釉料在高温阶段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留下的痕迹。”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33 | 只看该作者
又,同上同一出处节取:
“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浮萍就是池塘水面上浮生的青萍)。建窑油滴釉烧到1300℃左右时。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釉开始形成液相分离结构。釉主体相分离出富铁的另一相。在重力与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富铁相易浮在釉表面层,随着过程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铁相越来越多,这些富铁相形成的液相小滴就像漂浮在水面的青萍,能够在液面上漂游,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包裹团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这些液相小滴仅仅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象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当烧成近行到一定程度后降温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一滴建窑油滴。
这个环境条件包括包裹团所处的釉主体相的性质、温度与气氛等。例如,建盏釉高温流动性大,在近碗口部位与靠底足部位釉的厚度不同,其釉的主体相性质就不同,使得靠底足部位釉厚处的油滴较难形成。再如,还原气氛直接影响Fe2+与Fe3+的比值。还原气氛淡,斑点偏黄;还原气氛浓,斑点呈银色或偏兰;还原气氛过浓,便析不出晶体,因为Fe2+过多,熔剂作用过强,包裹团又熔入釉层之中。当还原气氛适中,而且析晶温度与时间都满足氧化铁微晶的晶面有规则平行于釉面排列时,形成的油滴便有镜面反射现象。”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45 | 只看该作者


发几张宋代建盏油滴的残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46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这些是当代建盏油滴的近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53 | 只看该作者
闲人茶居 发表于 2014-5-29 14:53
最至命点却没说清楚,真正的建盏斑点是凹的,这是坯和石灰釉经窑温的反应,是火和窑的杰作,现代建盏斑点是 ...

就上面我发的两组油滴图片来说,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宋代建盏和当代建盏不能简单的以这种方式来区分判定。更何况这种论据实在没有其他权威性的东西来佐证。此其一。其二,建盏的釉水是用当地的富含铁元素的砂土和草木灰混合而成,在上文我引述的李达大师的研究文章中已经有详细说明,釉水和坯胎所含金属元素比例都已经有具体数据可证,所以老兄的上述观点中还有一处是不实的。

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虽是玩家,咱也要就某些东西探讨个明白,您说呢?当然,如果您有其他的论据可佐证的也最好引用出来,其他朋友如果有不同的异议也都提出来啊。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
26#
发表于 2014-5-30 00: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教材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9:34 | 只看该作者

谢兄支持。大家共同学习
28#
发表于 2014-5-30 14:07 | 只看该作者
釉灰的制作首先是开采石灰石,锻烧成生石灰(氧化钙),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再与狼萁草叠加煨烧,利用煨烧狼萁草产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变成碳酸钙, 基本是这么个过程。
石灰釉,釉中氧化钙含量在8%以上。釉面硬度大,光泽强,透明度高,有利于釉下彩装饰。古瓷中常见这种釉,如魏、晋、南北朝时的南方青瓷釉,北宋龙泉青釉等,均属石灰釉。
石灰釉不含铁的,釉含铁是人为的,现时很多宋建盏所谓残片很多是现仿的,目的就是你拿着残片对他的盏时一模一样了,他会告诉你怎样怎样的成功复制宋建盏,这就是大师了。
真正宋盏无大师的,窑和火才是大师,这正是大器天成。
29#
发表于 2014-5-30 14: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蜗牛 于 2014-5-30 15:09 编辑

各地的陶瓷配釉所含成分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黑釉含铁,这在陶瓷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东晋至南朝初的德清窑,用含铁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
30#
发表于 2014-5-30 14:44 | 只看该作者
五光十色的颜色瓷釉

  中国瓷器釉料自原始瓷器出现,长期使用高温石灰釉。根据对历代高温釉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鉴于绝大多数含Al2O3很高,一般在10~15%,可以判断釉料主要是用石灰和白色粘土混合而成的。据说宋代汝窑竟以玛瑙代替瓷土制作釉料,而玛瑙则是相当纯净的石英了。这类石灰釉的烧成温度需要1000℃左右。及至辽代和南宋时期,辽阳江〔gang刚〕官屯窑黑釉瓷和龙泉窑青瓷中又出现了石灰一碱釉,即往釉料中又添加了草木灰(富含K2CO3),这种釉的特点是高温下其粘度较大,不易流釉,所以釉层可以较厚。因此中国传统的高温釉料中,碱质成分主要是CaO、K2O和Na2O,中性氧化物为Al2O3,酸性成分是SiO2。及至明代,中国瓷品中又出现了一些低温釉。一种是继承了传统的铅釉,这是中国低温釉的主体;另一种则是以牙硝(实际上主要成分是KNO3)代替黄丹做为助熔剂的低温釉,例如某些成化黄釉。但低温釉硬度较低,易磨损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也较差,易受水、空气中碳酸气及酸雾的侵蚀,出现光晕现象,所以应用不普遍。

  在中国古瓷高温颜色釉中,以青釉、红釉、黑釉和蓝釉占主要的地位,而白釉是取得各种绚丽釉色的重要基础。白度很高,加入着色剂后才会色泽鲜艳纯正。大约在唐代时,我国白釉的工艺水平已经很高,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当时邢州(今河北邢台)的邢窑、四川大邑窑的白瓷素净莹润,都遐迩闻名,选用的瓷土质地精良,釉中含铁量极低(小于1%),淘洗工序想必也很严格。这就为唐代以后各种颜色釉和彩绘瓷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青釉的呈色剂是氧化铁,初时它是釉料中固有的杂质,烧成的色调当然很难控制。及至唐代以后,瓷工已逐步能根据经验,以白釉为基础,通过添加赭石来调节釉中的含铁量。青釉的呈色作用则是釉中所溶解的FeO产生的,因此其色质的纯正、鲜艳主要决定于釉中FeO/Fe2O3的比值,显然比值越高,青绿色越加艳丽,比值低则泛黄。所以青釉的完全成熟在于创造出窑内烧成气氛的强还原性。宋代浙江龙泉窑的青釉瓷釉面晶亮,透明如镜,其代表作品粉青釉器和梅子青釉器,色泽葱翠如梅,达到了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堪称巧夺天工的人造青玉。

  高温红釉初时大概是以孔雀石〔CuCO3·Cu(OH)2〕或胆矾(CuSO4·5H2O)为呈色剂,当瓷品在窑内强还原气氛中烧成时,因釉中产生出单质胶态铜而呈现出红色。宋代钧窑瓷是红铜釉器的先声。但钧瓷外观并非呈全红色,其背底的釉色却是浓淡不同、具有荧光一般的蓝色,所以从通体看,这类红釉瓷品的釉色美似碧空中的晚霞。据近年的科学检测,这种奇特的乳光现象和幽雅的蓝色光泽的呈现是由于在透明的釉层中悬浮着无数球状的、富含SiO2的玻璃分散相。由于分散相的粒度介于40—200nm之间,比可见光波长要小得多,因此会更强烈地反射短波长的蓝紫色光,从而呈现出美丽的蓝色乳光。这种釉在化学组成上的特点是Al2O3含量低,SiO2含量高,还含有0.5—0.95%的P2O5,表明釉料中可能曾掺加了磷灰石一类的物质。到了元代时,江西景德镇的瓷窑则初步烧成了红釉器,但只是盘、碗等小件器物。及至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公元1403—1435年),景德镇终于烧出了通体鲜红的铜红釉器,釉层深厚滋润,十分可爱,有“宝石红”、“祭红”、“霁红”等名称。烧制这种瓷品难度极大,不仅要严格控制烧成气氛,而且在铜分的配料上,一定要掌握住极恰当的比例,因此当时掌握这种技术的工匠极少,所以在嘉靖以后,铜红釉技艺一度失传。直到清康熙晚年,这种工艺才得到恢复,所烧成的红釉器称为“郎窑红”,比明代的红釉更加赏心悦目,具有鲜艳夺目的玻璃光泽,红色淌漾欲滴,其垂流的痕迹犹如滴血,因此又有“鸡血红”或“猪肝红”之称。

  高温黑釉的着色剂是氧化铁,釉中含铁量可高达5—6%(以Fe2O3计),北宋浙江武义窑黑釉中含铁甚至高达9.54%。在高温还原气氛中氧化铁处于Fe3O4状态,因此釉层呈黑色或酱色。这种釉中还往往含有微量的其他呈色金属氧化物,例如MnO、CoO、CuO、Cr2O3等,可能是从铁矿粉引入的,它们对釉色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纯黑釉当然不会使人有什么赏心悦目之感,但其中有一类“结晶釉”却引起了国内外陶瓷家们的极大兴趣。例如宋代福建建阳窑烧成的所谓“油滴斑釉”、“兔毫斑釉”就是这类黑釉中颇负盛名的杰出代表,是宋瓷中的一朵奇葩。在油滴釉的面上,有许多形似油滴、具有金属光泽的银灰色圆珠,很像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所以日本人称这种釉为“天目釉”。兔毫斑釉的面上则有银灰色细丝,有的像羽毛,有的像树枝,又有的像丛丛兔毛,有的则呈放射状的针束,十分别致有趣。据近年的科学检测,“油滴”、“兔毫”本身的含铁量较其周围的玻璃体要大10倍左右。以显微镜观察,这些小“油滴”、细“兔毫”实际上是由一群密集的粒状或纤维状的赤铁矿(Fe2O3)和少量磁铁矿(Fe3O4)小晶体所组成,所以陶瓷科技专家们初步判断,“油滴”、“兔毫”的生成是由于瓷釉在烧成后冷却时,这些地方的氧化铁呈过饱和状态而析出结晶所造成的效果。至于“油滴”、“兔毫”形状不同,这与氧化铁的过饱和程度和窑温冷却的速度有关。

  高温蓝釉在元代才出现,起呈色作用的是CoO,所用的着色剂是黑色钴土矿粉,我国叫它作“珠明料”、“画碗青”。初时,我国各瓷窑采用的都是国产珠明料,是一种含钴的软锰矿。到明代永乐、宣德以后,又先后从国外引入了“苏麻离青”、“回回青”等青花料,它们则是一种含铁镍的钴矿。由于分别受到MnO和Fe2O3—NiO的影响,两种蓝釉色调有所不同,前者色调幽雅,后者浓艳。要烧好这种蓝釉,控制好窑内气氛是很重要的,在釉开始熔融后必须造成还原性气氛,而在后期阶段须要中性。在保定曾出土一个元代宝石蓝釉金彩碗是这类瓷品中的精品。

  《天工开物》一书对明代瓷釉工艺有翔实记载。

  瓷品的低温颜色釉应用较少,主要的有绿、黄、红、紫四种基色。

  低温绿釉主要是继承了传统的、以铜为呈色剂的铅釉。自宋以来,已有专门的商品铜花(清代北京产的铜花是一种灰黑色粉末,主要成分是Cu2O和CuO,还有少量的金属铜、SiO2和Fe2O3、Al2O3,总含铜量约96%,其中Cu2O占79%)代替孔雀石矿。此外,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有一种孔雀绿瓷品出现,叫作“法翠瓷”,也是以铜花为着色剂,但以牙硝为助熔剂。用这种釉料烧成的铜绿釉可达到翠绿的程度,与孔雀羽毛相似,碧翠雅丽,格外讨人喜欢。它显然是从“法华陶器”发展来的。初时,在晋南盛行一种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地方风格的日用釉陶器,是以解州一带的特产牙硝来制作低温釉。其中以铜花着色的称作“法翠”,以青花料着色的则叫“法蓝”,通称“法华器”。

  低温黄釉的呈色剂主要是矾红,故称“铁黄”,釉中的Fe2O3含量大约在4%左右,在强氧化气氛中烧成,烧成温度在800—900℃。但直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烧成的低温黄釉,其色调才呈现真正的纯黄,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其中一些是属于牙硝釉的。及至康熙以后,又出现了以Sb2O3做呈色剂的锑黄釉,不过这个品种是从国外传入的。

  紫色低温釉出现很晚,直到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才出现在“素三彩”上。其主要呈色剂是氧化锰,而微量的铁和钴起着调色的作用。根据近代景德镇的配方,这种含锰的着色剂称做“叫珠”,也是一种含钴的软锰矿,产于江西赣州,是黑色硬块。

  我国传统的低温红釉的呈色剂是“矾红”。制造矾红的原料是绿矾,即硫酸亚铁(FeSO4·7H2O)。把绿矾焙烧、漂洗后便得到极细腻的“矾红”粉Fe2O3,颜色朱红,十分艳丽,而且价格便宜。嘉靖时期的矾红釉分两层,下层是高温石灰釉,上层是用矾红着色的铅釉,约含10%Fe2O3,而矾红颗粒是悬浮在上方釉层的表层,所以这种红色是Fe2O3呈色的,而不是溶解在釉料中的Fe3+。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后,在景德镇的瓷器中,又出现了一种金红釉。这种金红色料的配方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它是以SnCl2或金属锡溶入黄金的王水溶液而还原出的一种紫红色锡酸金(Au2SnO3·SnO2·4H2O)。这种红彩是釉层中胶态金发挥的呈色作用。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4-28 06:16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