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138587|回复: 3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子冶石瓢之我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4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子冶石瓢,瞿应绍的传世佳作,在历史上被定义为将【三角】概念融入紫砂壶最成功的范例。我并没有上手过子冶石瓢的真迹,仅仅是看过多幅图片,一把是红泥的,一把是紫泥的。今天周末,谈谈我对子冶石瓢的看法。

 

子冶石瓢器型:筒三角、把三角、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还是三角,把的三角从身筒过渡到流,形成三个三角的相互穿插,在顶上加入一个三角纽,身筒又非常稳重的撑起了两边角度对等的小三角。确实如大亨掇球的概念,将多个圆融入了一个圆。

 

盖沿上部为既要与身筒形成线条结合,又要压住身筒,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盖沿上端做大倒角来缓和斜上被断的线。同时为了让盖子压住壶身,看似平的盖子还必须稍微拱起一点点,满足视觉效果上的饱满。

 

把话题转到与子冶同期的作品,理性的问诸位一句:阿曼陀的壶美吗?为什么美?我发自肺腑的说出一些对阿曼陀款作品的评价——陶刻装饰挥洒流畅、古意盎然、泥料朴实无华,壶形设计朴拙,给人以大巧若拙的概念和无尽遐想的空间。

但阿曼陀这么多件壶品,有多少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能够谈得上视觉效果上的“呼应”、“对称”、“协调”………我非常认真的看过,似乎很少能达到。

 

这么多年以来,有人做大亨掇有人做子冶瓢,把原作仿的很像的都能让人感受到美感和线条。但仿阿曼陀那几把器型的却只让人感觉到老,所有仿者若不按当代审美重新调整部位比例的,几乎没人大声喊“美”。缘何?简单的回答:用新料做那种沉积下来几百年背负了足够沧桑岁月的老件,做出来,怎么看也是无古意啊,何况原老件的器型根本就不美,仅仅是老罢了。

 

瞿应绍的子冶石瓢在历史上留下深刻记忆,算是划时代的精作,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瞿应绍是这款壶作的开创者,同时期正好是在阿曼陀时代,开创了文人墨客装饰紫砂壶的时代。这个概念,在乔看来等同于新发明。一个成功的足以传世的经典壶形,一个成功的足以让后世效仿并发扬广大的新概念。

 

那既然前面都说了这么多了,不妨冒天下之大不讳,乔某片面的认为:顾老拿捏器型比例比瞿应绍拿捏的准确到位。又或者说,顾老能做更多工具也有足够的现代化工具帮忙,而瞿应绍那个时代是不可能有游标卡尺的。

 

顾老是怎么做子冶的?上手过赵江华老师和李明兄藏的那把顾老传器,身筒边转向底面的大倒角,既要折过去又要看到流畅的过渡弧线,而且底子要饱满,折角的两边都饱满有张力,而且把折角两边都折出了面。

瞿应绍红色的那把子冶流接近尖之前甚至有弯翘,这个相信是作者的即兴发挥,是一种【自信】的尝试,文人墨客经常会有一些不经意间设计出的【小玩味】或【灵感】。

而顾老的子冶石瓢,把的第一个起角是明显上翘的。就嘴、把两个斜角角度呼应而言会感觉更加呼应到位。对于整体比例要求极度严谨的子冶石瓢,瞿对角度换算的比例拿捏,却给自己随意和挥洒的想法让路了。这是一种成功,也可能只不过是一种文人的随意。

再看瞿应绍做的紫泥那把子冶(顾老配盖),壶把几乎是平出的,而且整个壶把是完全没有任何粗细变化的。顾老作品与这个相比,确实有了良足的改善,把一些细节都考虑进去了。

 

子冶石瓢之难做,在于多个三角体的连接气韵,其中包含了壶嘴的粗细变化,壶把挂底后的线条走向,甚至壶把也有粗细变化壶嘴、壶把与身筒接缝处的【融合】。当几个部件的过渡化为一体时,多个三角就融合为一个左右比例对称,并向两个45度气势延伸的主体了。

 

欢迎诸位探讨,不妥之处敬请之处。

另:贴图的事情...........有没有哪些老爷愿意帮忙?^_^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其他同僚还没跟贴,我先批批小陈这把子冶

这把子冶的设计不能算成功的范本,原因有几个:

1.整体线条太硬,太板

2.嘴的弯翘与身筒的笔直饱满形成视觉上的差异,且壶嘴无粗细变化

3.盖子、盖纽的设计总感觉与身筒呼应不起来。尤其是盖沿倒角太小而壶底折角又很饱满。

点评

佩服!!  发表于 2013-7-19 12:20
佩服···眼光老辣!学习!!!  发表于 2011-4-14 12:57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行者在2007-10-14 22:48:53的发言:

 

 

兄,给条活路走走行不

这把是满瓢,不是子冶啊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陈贴的那把是彬杰的作品,我与彬杰是挚友,我对他的作品推崇备至,但不是全部。

我对谁的作品都一样,向来实话实说的。所以这是小陈可千万别骂我。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彼得叔这把也不是子冶,是两个石瓢型的合体:

1.平盖小石瓢

2.高瓢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太极在2007-10-14 23:51:16的发言:

何况原老件的器型根本就不美,仅仅是老罢了。

论工老件是比不过当代的,老件的取向是整体的文化感,"三刚五常"不敢越雷池半步.

老太极说的很对

我与文中意指的其中是在子冶石瓢的对称比例和黄金分割点的定位上,顾老比瞿应绍做的更细致,更接近完美。

点评

推陈出新!  发表于 2011-4-14 13:05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行的风在2007-10-15 7:50:14的发言:
好文

 

欢迎新朋友的光临。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行的风在2007-10-15 7:54:23的发言:


新朋友您好,欢迎您的光临。

兄贴的这件是满石瓢,关于满瓢的设计和想法,我会在以后的帖子发主题讨论,兄等待就是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ast在2007-10-15 2:39:43的发言:

 

唉~~~貼圖這事目前我來好了,畫錯了你自己負責!~~~~

大家看圖參考或許比較容易理解喬老大的意思。最近常在討論的李寒勇子冶石瓢,雖然不知道他的製作理念如何,但其邊、角是我看過最接近這樣三角幾何運用的~~~

 



C大这副图,将我所想说的都说出来了。这个帖子一定要认真继续下去。

首先我要谈谈,这把子冶的图画的足够标准了,但壶做的角度没有完全符合画的图,只是对称角基本上对其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砂缘在2007-10-15 10:36:29的发言:
再帮乔大添个论点吧,除了他说的三角对称外,还有就是底足也是三角对称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上海壶痴兄的贴图

这把子冶真迹是顾老配盖的,是传世经典的子冶真迹。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醉里横笛在2007-10-15 14:16:46的发言:
我一直认为老顾瓢是石瓢协调性的集大成者,同时也因为他所处时代的没文化,也使他成了石瓢所代表精神的破坏者!现在很多的"顾氏"瓢,让人简直不要看!

 

 

经典言论!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龙文在2007-10-15 19:36:55的发言:
如果顾老是学院派的(循规蹈矩),那么子冶就是野逸派的(放浪自我,随意而为)。

非常同意,瞿应绍的子冶,确实感觉很随意自我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无量海的美图

第一把不参与评论,免得惹人嫌!

第二把从盖纽的设计来看,应该不是子冶,而是满瓢和子冶的取中

第三把是小勇的,这把瓢是我自2004年至今能够看到的最出色的子冶石瓢系列之一。

主要是这壶,把子冶的骨感都做出来了,精干又不会瘦瘪,瓢面很挺刮,把和流的气度很冲。身筒折到壶底的折角弧度也很舒服,平整而饱满。足钉够立,不至被身筒压死甚至吃进去。

确实漂亮!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陈这把,比较漂亮!

这壶双向的斜角角度掌握的很好,与身筒搭配比较协调。

但抽底感觉过圆了,没把角折出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5-30 14:4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