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楼主: 禅茶壶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营紫砂一厂紫砂壶的特点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8-11-30 09:23 | 只看该作者
80中末期-90初期
1985-1992。1985年后多是拼泥,且由中央供土,虽保有紫砂土透气圆润的特性,却少了作者在土胎方面的独创性,这段时期的紫砂胎土较暗,泡养后呈暗紫色,容易成为壶友们心中的“紫砂”壶,这段期间的红土则颗粒较大。

92#
发表于 2018-11-30 09:25 | 只看该作者
90中期
1993-1997。这时期的泥料土胎硬,色泽漂亮,泥料却没80年代的质感好,紫泥基本也是拼泥。朱泥呈橘黄及暗红色。段泥呈粉胎黄及绿黄。
90末期到现在当代
1997-现在,壶样式也多不胜数,无章法可寻,天马行空,创意文化的年代,各家百花争鸣。紫泥春华,艺韵流长。
明代流芳的五色共生壶欣赏:


93#
发表于 2018-11-30 11:30 | 只看该作者
好壶,好文,学习了。

94#
发表于 2018-12-1 09:27 | 只看该作者

紫砂泥料的介绍

  紫砂泥又叫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壶(器)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烧制的成品如紫砂壶、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艺品。得益于饮茶风气,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形成

  紫砂陶土的成因,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力沉积成矿,深埋于山腹之中。紫泥和绿泥都产于甲泥矿中。甲泥是一种脊性粘土,紫红色,色似铁甲,故名“甲泥紫砂泥”。甲泥矿中甲泥储量最多,紫泥、绿泥储量较少,紫泥仅占总储量的3-4%。紫泥是甲泥中的一个夹层,绿泥是紫泥夹层中的夹层,故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称。所以,紫砂的泥料,也只有在大量生产日用陶的条件下才能取得。因为这种深藏于岩层下数百米深处的“甲泥”之中的紫泥,必须从甲泥中分选出来,没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泥也就无从取得。

  炼制

  谈到紫砂泥料的练制,在五十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紫砂泥料的分类

  紫砂泥又称为“五色土”,颜色变化丰富,有紫色,黑色,绿色,  ,天青色,红棕色等等。总体而言,紫砂泥料可以分为三大基本类:即紫泥、红泥、本山绿泥。紫泥是根据矿岩的基本颜色命名,烧成以后成浅紫色、紫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绿泥是根据矿岩的颜色命名,烧制以后成绿色、黄色、棕色红泥矿岩时呈红色、黄色、草绿色,根据烧成以后的颜色命名。


  紫泥

  紫泥中根据其含铁量及化学成分的多少不同而分为底槽青,天青泥、红棕泥、普紫(清水泥)而呈现各不相同的颜色,其中天青泥相传矿岩时成雨过天晴之色,烧成 以后有紫里透红的感觉,有黯肝色之说。底槽青烧成以后在1160-1180度时成粉红色,1190-1200度时成深紫色,并有发青的感觉,在古龙窑里可成青灰色、青黑色、黑色、墨黑色。紫泥原矿外观呈紫红色、紫色,天青色、矿岩之面上可隐约见到微细银星闪烁,有时出现绿色斑点或细小绿色条纹。紫色中含有 绿色斑点称之上等(优质紫泥)紫青色带有细小绿色条纹或斑点,或小块绿色面称之为底槽青,上等紫泥在烧至1170-1190度呈紫色、紫红色、底槽青在高 温1200度时呈紫青色、紫红青色。

  红泥

  红泥、矿岩呈黄色、或红色、青黄色,质坚如石,烧成以后成暗红色、浅红色。有人把朱泥和红泥划作一家,其实有本质上的区别:红泥中分高温红泥、低温红泥。 高温红泥烧成以后的物理性能及效果与紫泥相同只有颜色上的区别,如声音、质感、手感,养壶以后的效果都跟紫泥一样,红泥烧成温度在1160度左右。朱泥应 判为低温红泥,其矿岩疏松软,遇水可化瓷性好,声音清脆,结晶好,颜色发红,呈艳之态,透气性差,收缩率大。红泥朱泥在烧制过程中最具表现力,根据各种窑温、气氛,可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紫色紫红色、紫青色、墨色、墨黑色、草绿色、宝兰色,应有尽有。对于大红袍来说,清代惠逸公曾用这种泥料,因为清代就已 经断源,极难仿制。现代所谓的大红袍应是朱泥窑变以后的效果,成大红鲜艳之色,鲜  滴之感觉。然而市场上的大红袍大多是人工调配的化料壶。


  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是紫砂原料中最为稀少的泥料,一般很少单独成型。其原因:(1)可塑性差、烧制过程中容易开裂(2)使用以后容易出现龟裂现象(3)开采困 难,数量极少,以至目前市场上纯正本山绿泥制作的茗壶很少见到。本山绿泥矿岩时呈绿色、浅绿色,烧成后成浅黄色、米黄色泛青,烧制温度在1200度左右, 用本山绿泥制成茗壶,经过长时间的泡养,上茶色即成古铜色,老成古朴,极具古玩之象,本山绿泥在特定的烧制过程中,能生成各项颜色,如各种梨皮颜色、绿色、单绿色、棕绿色、七彩星色、雪花色、紫红色、等等。

  还有一些天然共生矿,如红麻子,白麻子,降皮泥,段泥,团山泥,也都是由上述三种基础泥料所组成,如段泥就是紫泥和本山绿泥的天然共生矿,降坡泥就是清水泥和本山绿泥的天然共生矿,他们可以根据哪种基础泥类所占的成份大,而划归相应的泥类。

  紫砂壶泥料的分布和制作

  紫砂陶.简称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紫砂茶具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确实有茶汤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


  制作紫砂壶的原料为紫砂泥,紫砂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一石英一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一1200℃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宜兴紫泥,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T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我们立刻就联想到宜兴。究竟是紫砂壶使宜兴出了名,还是宜兴使紫砂壶出了名,谁也无从考证。

  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问.矿层厚度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学成份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矿物成份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紫砂壶的泥料制作过程如下: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过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练泥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为丰富紫砂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紫砂器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裹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星光映射宛若珠玑。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

  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

  紫砂泥泥料性质分析

  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富贵土”因此而得名。所谓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兴紫泥,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我们立刻就联想到宜兴。究竟是紫砂壶使宜兴出了名,还是宜兴使紫砂壶出了名,谁也考证不清楚了。


  紫砂泥泥料分布在宜兴丁蜀地区,即使在宜兴,也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宜兴紫砂泥的矿物组成,属于含富铁的粘土—石英—云母类型,其具备了宜兴紫砂陶严格的工艺要求。紫砂陶土的成因,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力沉积成矿,深埋于山腹之中。紫泥和绿泥都产于甲泥矿中。甲泥是一种脊性粘土,紫红色,色似铁甲,故名“甲泥”。甲泥矿中甲泥储量最多,紫泥、绿泥储量较少,紫泥仅占总储量的3-4%。紫泥是甲泥中的一个夹层,绿泥是紫泥夹层中的夹层,故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称。所以,紫砂的泥料,也只有在大量生产日用陶的条件下才将其发掘出来。因为这种深藏于岩层下数百米深处的“甲泥”之中的紫泥,必须从甲泥中分选出来,没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泥也就没有被发掘出来的前提条件。

  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矿层厚度在几十公分到一米范围之内,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态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uB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又称宜兴紫砂。

  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95#
发表于 2018-12-1 09:27 | 只看该作者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为丰富紫砂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焦,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

  紫砂壶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里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似光映射,宛若珠玑。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

  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紫砂陶,简称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紫砂茶具,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用其泡茶,使角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确实保有茶汤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

  紫砂陶的特点

  第一、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


  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

  第四、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第五、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


96#
发表于 2018-12-1 09:28 | 只看该作者

谈到紫砂泥料的练制,在50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和真空练泥机。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通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一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更产生特殊的质感。

  紫砂壶是用于泡茶注茶的。对于紫砂壶的性能“色香味皆蕴”过去早有定论。而且,科学机构也对紫砂壶的“暑月越宿不馊”一事,以紫砂壶与陶瓷作对比做了详细测试,的确证实了紫砂壶较陶瓷优越了许多,这一结论是基于紫砂原料的独特性让的。紫砂壶实用性强,乃在于它具有比较高的气孔率,使其具有透气性好的优点。


97#
发表于 2018-12-1 09:29 | 只看该作者

紫砂绿泥的介绍

  绿泥属粉砂质泥岩,是以矿料外观呈色命名的一个大类。也称“本山绿泥”。所谓“本山”实指黄龙山,所有产自黄龙山的矿料都可以称作“本山”矿料。

  绿泥矿料呈致密块状结构,易酥开但不溶于水,含矿量较少。一般产于矿层石英岩板(俗称龙骨、黄石岩层等)下部贴层。还有少部分是紫泥泥层中间或紫泥与其他泥层之间的一层夹脂(也称绵头),是以泥中泥的形式产出,其出产量更为稀少,例如梨皮泥等。这两种以不同矿层形式产出的绿泥,在泥料质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岩板下部贴层产出的绿泥,其颗粒比含量较大,对烧成温度要求较高,


  一般需在1200~12300C之间烧成,有的甚至要达到12500c左右。此类绿泥烧结后器表平整挺括,收缩及变形率较小,胎质相对比较疏松,保温与透气性能极好。若烧成温度不够,制品使用后会产生“吐黑”、“隐裂纹”甚至开裂等现象。以夹脂形式产出的绿泥,泥质一般较嫩,泥料颗粒比含量相对较小,可塑性能较好。其耐火度相对较低,烧成后的胎质比较坚结,表面一般会呈现出细腻光润的梨皮状效果,但收缩、变形率相对较大。

  绿泥矿料由于石英含量高,并经覆盖层长期压实结成坚硬半坚硬的页岩,故矿料表面有油脂般的光泽,属于一种完全解理矿物。因含铁量较少,且以铁离子为主,故矿料基本呈绿色调。绿泥矿料因氧化铝成分含量较高,大部分矿料本身颜色又较浅,在与空气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表面极易氧化产生变色现象。


  绿泥矿料外观质地一般比较纯正均匀,含有少量白色云母碎片。在正常气氛中烧成后,除少量颗粒质点的变化外,基本呈现氧化铁晶体的纯正黄色调。因绿泥矿料产出量较少,同时大件绿泥作品不易烧制,因此绿泥大多是作为紫砂坯体表面的粉饰使用,或是和紫泥、红泥等配合后作为调配泥使用,仅有少部分作品用纯绿泥制作。

  绿泥矿料的种类很多,根据开采矿区及矿层的区别,绿泥具有多种不同的外观特征及烧成效果。


98#
发表于 2018-12-1 09:31 | 只看该作者
文革中期的1971年,宜兴紫砂工艺厂贯彻了中央关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及“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掀起了创新的生产高潮,新品迭出,万紫千红。文革初期那些无人问津的泥料,在露天堆放时采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经历了最佳的“养土”时机,已达最好的制壶状态。故上世纪70年代的文革壶都是用当时的“文革泥”制作,并以当时全国唯一的“紫砂官窑”隧道窑烧制,其泥料之纯正、质地之温润、烧制之规范是现代商品紫砂壶无法相比的

但是在文革初期的1966年,民间工艺瑰宝紫砂壶被批为“封资修”的黑货,整体制壶业一落千丈。除了少量的艺人为了生活还在制壶外,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绝大部分职工都去闹革命了。厂里库房里堆满了滞销的紫砂壶,四角八分钱一把都没人要,从地下矿洞里开采出来的紫砂泥料露天堆放数年,日晒雨淋无人问津。那时候的紫砂壶价格真是低到无法想象。

  为了出口创汇,应日本客户的要求,宜兴紫砂工艺厂在1971年创制紫砂“文革网球壶”。这种壶的特点是壶内的出水孔制成半个高尔夫球形网球状。使用这种网球孔紫砂壶泡出的茶水清澈温馨,香味浓郁。
99#
发表于 2018-12-1 09:34 | 只看该作者
开采历史

宜兴号称陶都,名副其实。丁山地区制陶已经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主要制品是缸罐等日用陶。只是到了明代,金沙寺的一个嗜茶和尚,才采用陶工洗手的细陶泥做器泡茶,此前的器具,即使如羊角山考古发现的执壶,其材质也是制作缸罐的夹泥,只不过工艺方法已经具备了紫砂成型的工艺雏形。矿料开采,一直是以夹泥(夹在黄石间的陶土)为目的,以供制陶。从明代起,饮茶方式改变,紫砂壶才受到人们的追捧。但在那个年代,有讲究地饮茶,还是少数人的事。所以紫砂壶一直被边缘化,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基本在江苏、上海、浙江一带。

无论是做壶还是挖矿,基本是农民农闲时的副业。直到1980年中前期,从事紫砂,都是没有门路的丁山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择,稍有关系、稍有其他技能,就不会从事紫砂。有顾景舟大师的文字为证:宁让子女投河,不让子女做壶(大意)。紫砂矿开采的历史,实际上是夹泥开采的历史。1960年代原料总厂成立,才设置分拣车间,将紫砂矿料从开采出来的夹泥中分检出,供给紫砂工艺厂使用。根据可查史料,紫砂矿的挖掘在明代之前,只在蠡蜀。至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记载的嫩泥、石黄、白泥,今天看来都不属于紫砂,或是黏土(白泥),或是含铁丰富的黏土(嫩泥),或者就是内包朱泥的铁矿石(石黄)。蠡蜀矿区民国期间透水后,挖矿才逐渐转移到黄龙山。那时的黄龙山,地表的黄石已经被丁山人盖房子建地基移走的差不多了。1937年以后,1930年代上海商人请丁山高手高仿、杜撰古壶所捏造的紫砂之花凋落,直到1950年代中期“汤蜀紫砂合作社”成立。此后,黄龙山才成为陶土开采的矿区。
100#
发表于 2018-12-1 09:35 | 只看该作者

市场存量

1980年代中期以前,实行的是大一统的国有制,私人购买紫砂矿料,是“投机倒把”的犯罪行为。但挖矿就和拣石头差不多,关键的问题是,做壶都低人一等,壶艺人自己去挖矿储矿,就不符合逻辑了。所以,此前就有壶艺人储矿,这话我是不信的。改革开放之后,紫砂壶制作大一统的方式难以为继,壶艺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墙内开花墙外香,紫砂工艺厂摇摇欲坠。先于紫砂工艺厂的倒闭(是以被承包的方式),紫砂原料总厂1980年代破产。所存紫砂矿料合法不合法地流落到个人手中,这些人有的后来做壶,更多的后来练泥。做壶人即使储存,也不会有先见之明大量囤积;练泥人囤积,过了三十年,经历了1980年代中期的曙光、1990年前起的中兴、2003年后的火热,那些矿料还有多少库存?1990年中期以后,丁山城市建设有矿料出产,主要在黄龙山南端的紫砂路(大水潭与黄龙山南山之间区域);陶都路紫砂之源公园建设,也有矿料出产;黄龙山露天开采(先是太西村,后是个人承包),成规模的矿料出产。这些,就是2003年禁采之前,所存矿料的合法来源。貌似禁采,实则在2010年5月前,黄龙山紫砂盗挖几乎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但日均出矿不到五吨;在2010年11月24日—2011年8月间,是以老鼠戏猫的方式盗挖的,日均出矿不到1吨(城管巡山和下雨天,是无法挖矿的,挖矿,也要三天清理一天出矿)。据保守估计,丁山日均做壶紫砂消耗量10-15吨,黄龙山出矿紫砂与市场所销售紫砂很大一部分对不上账。你去任何一个练泥厂的矿料仓库看一看,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大量的外山、外省矿也!

2010年6、7月间,当地政府排查摸底,让练泥企业自报储矿,数字是存量将近6万吨,这还不算没有被统计的私人作坊(包括制泥和壶艺人)所储矿料、泥料。这就是政府不开矿的理由支持。以前,黄龙山禁采形同虚设,练泥企业多是将黄龙山料当做“老汤”兑制外山料,最近,更是纯正的外山外省料堂而皇之地推向市场了。纯黄龙山矿料只做两种用途:1、高端客户定制,做高仿老壶;2、少数储黄龙山矿较多的老练泥企业定向提供壶艺人做高档砂壶。



101#
发表于 2018-12-1 09:36 | 只看该作者

挖矿人群体及盗挖状况

历史上,丁山人地位最低下的是壶艺人。其实,挖矿人的地位更加低下,低于地平线。但以前挖矿,基本是农民农闲时的副业。2000年紫砂壶市场红火之后,在丁山打工的外地人开始专业挖矿,其组织方式是依靠血缘关系组成的小团体。起初,是安徽人,后来,苏北人、河南人也纷纷加入挖泥的行列,2010年后,贵州人大量涌入,因为贵州人挖煤,有挖矿的经验,在黄龙山挖个直径不超过1.5米的口子就下去10米20米的玩命活,也只有贵州人敢干。挖矿人作为整体,道德水准和专业水准都不高,为了利益,姐妹反目、弟兄火拼,司空见惯。如果你在山上遇到他们为了宕口纷争打架,你上去劝,你会感到很悲哀:其实都是亲戚。你去问任何一个挖矿人,答案都是一个:别人的都是外山的,自己的都是纯正的。如果你听信他们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他还不如别人呢!背叛、拆台、告密、诋毁,家常便饭。如果你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你就会发现,壶艺人的话不可信,挖矿人的话更不可信。如果你对各矿区、各宕口、各宕口出矿种类和数量不了解,你肯定就会被忽悠。即使你了解了,如果不上山督战监运,而是在家坐等,十包里面也许就有三、五包外山矿,除非这种矿(或近似矿)外山根本没有。特别是自己有车的挖矿人,都悬。但挖矿人不懂专业,所挖矿料,劳动力成本是其售价的底线,如果他们挖出来的不是熟料(其价值已经被市场认知的),那你完全能以较石方为高的价格买下来,因为对他们来说,扔也是仍,不如换钱。关键是他们出矿的时候你就在宕口,然后整批吃下,不让他们再去忽悠别人。


前不久,出黄段的老宕四伙挖矿人火拼,弱势群体联合经营外山矿的人向无锡电视台记者爆料,盗挖情况被无锡电视台综合频道曝光,相关部门压力很大,也有看山的政府人员牵扯在内,一时风声很紧,据说,两个城管被抓。以前靠行贿或缴纳罚款就可挖矿的时代结束了。紫砂行业,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102#
发表于 2018-12-1 09:39 | 只看该作者
【产品名称】60年代中国宜兴一厂制作“高汤婆壶”——红泥紫砂仿古老壶-编号:ZYCQ17
【产品容量】180cc——220cc
【产品产地】中国宜兴一厂
【产品泥料】红紫砂纯料
【产品底款】荆溪惠孟臣(防伪标识:“溪”字是四脚溪,“臣”字是倒勾臣)
【制作工艺】一厂老法全手工制作

103#
发表于 2018-12-1 09:43 | 只看该作者

谈起标准壶,有人说:“看过清中壶品就有落‘荆溪惠孟臣制’章的标准壶”,也有人说:“清末水平壶才看到”,更有不了解宜兴壶系的人,看了红线瓢一眼断“清末”。其实,标准壶是宜兴壶系商业“量化”的开始,犹如福特汽车带领着汽车业,由“单一手工”生产,迈入“制式量产”的时代。自清中以来,中国沿岸港口贸易活络,家壶销往南洋供当地华人泡茶所需,产值年年增加。民初时随着泡茶文化的普及,这类不重名气的民生用壶需求愈形大宗,异型水平壶广销到广东及泰国、香港等海外地区,让宜兴的茶行壶商萌起“商业量产”的动机。

  标准壶,始于民初的盔帽标准壶,XX年代应在一九二○到一九三○年左右,谁制作了第一把盔帽标准壶,实不可考。仔细端详传统标准壶的形制,其乃参考宜兴南壶中异型水平的外形,以“最简化”方式思考它的成形工序,制作出此黄金比例的壶品。比对“大盖水平”、“三足水平”等传世异型水平壶品与盔帽标准壶间,仍不乏有两者确实渊源的证据。

  若依“古壶”,“早期壶”及“近代壶”宜兴壶的分类,标准壶是属于早期壶的一环。它是宜兴一厂成立以来,生产最早且最多的商品壶。一九八六年以后,紫砂热潮在港台各地掀起现代名家壶的收藏热,间接地也促成爱壶人士游走各地寻找早期壶的芳踪。举凡泰国、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的东南亚国家,以及曾大量进出口宜兴工艺品的香港、日本,都成为台湾爱壶人多方寻觅早期壶的要地。

  早期壶中的标准壶系,传承朱泥南壶及潮汕泡法的市场需求,由“请饮中国乌龙茶”一壶打开了知名度,即为固定爱好者收藏所喜。不论是宜兴壶大放异彩的八○年代,或是九五年后名家壶价值失落之时,茶人壶客想泡一泡好茶时,手中最常使用的壶,十之八九必首推标准壶大家为何如此钟情那毫不起眼的几种制式形体?其实,大伙儿爱的是标准壶那朴拙的泥料,爱的是那古朴的形制,爱的是那份传承宜兴壶既有的制式水平,爱的是那串连茶与壶和先人历史的交集。

  所以,有人说:“标准不死”,它永远是壶界的常胜军,它最能泡出茶的原味,它也最能衬托出茶人的执着。有鉴于出自壶书对标准壶年代说法莫衷一是,且讨论者少,这最为壶人所用的壶器,年代却最为混乱。壶拙浅谈各时期的标准壶特征,发展渊源及代表器,与读者分享。

一九三○到一九五○年盔帽标准壶

  盔帽标准壶,又称“膨盖水平”,胎土因掺高比例石黄泥呈橙红细沙梨胎,常见杯数为二杯,四杯不多见,六杯以上是难得一见,盖内少数有落杯数,二杯壶落“四杯”款,四杯壶落“六杯”款,底款以“荆溪惠孟臣制”四脚溪章为主,亦有落诗句款,少数盔帽标准壶底款落“宜兴惠孟臣制”齐,量稀少但年代应属一九四八年以后制品。形制上,盔帽为其主要特征,壶身多呈球体,壶嘴口缘端略上翘,过把底端形具细老鼠尾或均匀粗尾,盖墙、桶身尚承袭60%到70%宜兴南壶工序,底圈足两片土修整亦较后期标准壶不同,壶体手工修饰痕迹明显。因受当时战乱之影响,盔帽标准壶严格上实应区分为一九三七年以前的“钢盔帽”,以及一九四八年以“大膨盖”标准壶。“大膨盖”标准壶乃中国经历战乱一统,宜兴老壶手们重拾旧业后,依据对三十年代“钢盔帽”的意象,临摹制出类似“钢盔帽”的标准壶,其底款初期沿用“荆溪惠孟臣制”四脚溪章,但后来混用大溪“荆溪惠孟臣制”章。高盖墙、细烟嘴流、细老鼠尾及小杯数为一九三七年前“钢盔帽”特征:短盖墙、嘴流略粗、均匀壶把、盖内偶尔落杯数为“大膨盖”特征。


一九五○年代 早期标准壶

  早期标准壶,一九五○到一九五九制,胎土呈橙红及红朱泥胎,有一、二、四、六、八杯,落款“中国宜兴”、“荆溪惠孟臣制”、“宜兴惠孟臣制”,壶品包装乃五把一条,以稻草包覆,主要销往泰国、香港、日本等地,台湾壶商自泰国收回的壶品橙红胎土多、香港,日本收回胎土多为红及清红。一般而言,六字章多较中国宜兴早,日本线壶品项较泰国线略红货,但年代略晚(一九五六年以后)。“荆溪惠孟臣制”有大溪款、小溪款、倒溪款,其中,大溪款“荆溪惠孟臣制”最早,出现在少数五○年代建国初期,壶手依盾民初盔帽标准所制之“膨盖标准壶”,其修整欲模仿民初盔帽标准(极少数大溪款“荆溪惠孟臣制”有上溯到一九三○年代盔帽标准),小溪款“荆溪惠孟臣制”出现略较晚,因宜兴一厂于一九五四年筹组,一九五八年正式挂牌,故落款“中国宜兴”者最晚。

  稀有度方面以“宜兴惠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为首,其次为大溪款“荆溪惠孟臣制”、小溪“荆溪惠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中国宜兴”;各款式中又以四、六杯为常见,一、二、八杯少见。八杯“宜兴惠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亦较为精工,为师传级壶品,且杯数多较“中国宜兴”、“荆溪惠孟臣制”为略小一杯。七八年前八杯五○年代早期朱泥标准壶市场单价几与清末古壶同价,近年来,已未听过有人卖一九五○年八杯朱泥标准壶低于万元(台币),除非是壶有伤在身。

一九五○年代 汤婆标准壶

  汤婆标准壶,俗称“高汤婆”,容量为九至十杯,此形制乃沿袭清末大盖古莲子体,正早一批约为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八年制,一九六○年后亦有制作,主要由日本线收回为主,胎土一般较标准壶厚,多为清红朱泥胎,高温者为暗红带细砂感,底款落“荆溪惠孟臣制”、“荆溪南孟臣制”、“宜兴惠孟臣制”,盖内落款“高汤婆”。因日本人喜典雅茶器,甚爱漆器描金,因此少数高汤婆有描金,但年代略晚(多为一九六○年代以后),高汤婆的典故已不可考,当时日本人是拿此器当“高汤瓶”或者“酱油瓶”。另人变体汤婆“半边卵”,量甚少,且未见过有描金。八○年代以后,亦有制作一批“高汤婆”,但其泥色工序已差,为当时用料(小红土),底款多为石头或铁章“荆溪惠孟臣制”。汤婆标准壶量少价高,要找“荆溪惠”、“荆溪南”、“宜兴惠”一组已不容易,描金高汤婆、“半边卵”变体汤婆更是机率甚微。




一九六○年代 标准壶

  一九六○年后的宜兴,正处于一厂整并挂牌后全力冲刺的高峰,这时期的壶品乃续用一九三○到一九五○年间养息未用之泥料,朱泥中石黄泥成分高且统一练泥调土配泥,加上专业固定窑烧方式稳定,以及一厂大量采用模具辅助,六○年代标准壶壶品特征是精细度已较五○年代为佳,泥色偏清红壶品增加,壶底款落“中国宜兴”众,大幅替代其他三种六字章款。除了二、四、六、八杯传统壶形外,宜兴一厂老师傅们亦参考古朱泥南壶形制,设计出朱泥五形壶、鸽嘴水平等壶形,甚至制作大量描金壶品如高汤婆、线瓢、标准壶等,外销南洋、日本增加宜兴一厂产值。壶品包装乃以厚草纸五把一条或以纸盒包覆,主要销往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日本等地,台湾壶商自香港、泰国收回的壶品以王形壶、标准壶为主;马来西亚者以高泉发标准壶为代表;日本收回胎土多为红及清红。特殊品壶品如桶身“海浪花”描金汤婆、“秋菊”描金线瓢、桶身落高泉发茶行、桶内底坯落款“庭记”等。

一九六○年代 五形壶

  五形壶,顾名思义即为五种形状的标准壶,有“扁灯”、“太监”、“西施”、“肉扁”及“芭乐”五种形制,其与朱泥十八孔鸽嘴水平为文革前宜兴标准壶代表器。首批朱泥五形壶乃制作于一九**至一九六五年,款落“中国宜兴”,胎土泥料为六○年代小红泥,一厂制壶时其正确的命名依序是“扁下”、“扁圆”、“梨子”、“眠龙”及“线瓢”,盖内落款“线瓢”、“眠龙”或人名者较为稀有,未见过具“荆溪惠孟臣制”等六字款或其他杯数六○年代五形壶。文革后期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八年时,朱泥五形壶亦续有生产,但形制、胎土与文革前略为不同。此外,五形壶亦有紫砂制品,但其生产年代较晚,为文革后一九七八年生产,除四杯外尚有六、八杯壶品。近期访问还有黑紫五形壶,惟其年代甚晚。一九六六年五月,为中国文物界数年噩梦的开端,宜兴也不例外。这迈入另一次黑暗期前的昙花,缩放出标准壶系芬芳美丽的花朵。


相关资料如下:


1958年以后
庭记、秀春、庚娣
荆溪王製‧荆溪陈製等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週年』
『毛映红』
早期标準壶6杯及8杯有」庭记」落款,但落款於壶内之底部,:庭记并非為陶艺厂,而是作者名:」王庭梅」
王庭梅早期与鲍仲梅的爱人 施秀春 女士,及高鸣之母 张庚娣 女士等,曾於一厂製作好长一段商品水平壶的日子。
荆溪王製‧荆溪陈製等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早期商品壶惯用类此之落款!......只是,近代仿冒品多不胜数。
经查询彼岸单位,公家单位并未有接单生產此落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週年』
毛映红现年55岁,属紫砂工艺厂的车间(註一)工人,约於1997~1998年退休,皆生產商品壶;毛映红之女嫁於汪寅仙之子~姚志源。
(註一)车间:是一厂生產大批量的商品之「单位名称」,所有车间之工作人员皆是「工人」。
所有名家皆隶属「研究所」,亦只有研究所之工作人员才有职称。

60年代
60年代五形壶
五形壶,顾名思义即為五种形状的标準壶,有「扁灯」、「太监」、「西施」、「肉饼」及「芭乐」【台语发音】五种形制,首批4杯朱泥五形壶乃製作於1965-1966,款落『中国宜兴』,胎土泥料為60年代小红泥,為文革前宜兴标準壶代表器,盖内落款「线瓢」、「独眠」或人名者较為稀有。紫砂亦有五形壶,但生產年代甚晚,為文革后1978產品,未见过具『荆溪惠孟臣製』等六字款或其他杯数到代五形壶。
五形壶亦生產6杯款红泥,落底款「荆溪朱製」、「中国宜兴」等,中国宜兴者土胎与60年代相仿,但土胎顏色偏红橙,未泡养前及呈现油光且砂感叫60年代明显,部分上盖出现风化,已呈现粗糙状;落款「荆溪朱製」者,其工法与「中国宜兴」同,惟目前见过一组土胎较為鬆散,若未泡养,迄今已有严重风化情形。

1960~1970年

「中国宜兴」及「宜兴紫砂」无边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壶

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并「无真正」生產过此类商品,但却曾卖出过许多此类商品壶...;怎说呢?...即因1960~1970年中后期止,紫砂厂曾委由「乡下陶户」生產大批量的「中国宜兴」及「宜兴紫砂」无边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壶,以应付庞大的紫砂厂订单


60年代

60年代标準壶

1960以后的宜兴,延用1930-1950年间养息未用之泥料,朱泥中石黄泥成分高且统一练泥调土配泥,加上专业分工的固定窑烧方式稳定,以及一厂大量採用模具辅助,60年代标準壶壶品特徵是精緻度佳,泥色偏清红,壶底款落『中国宜兴』,大幅替代其他三种6字章款。


1960年前后

马来西亚「高泉发茶行」

為首批茶行订製壶,高泉发乃马来西亚茶行,早期於新加坡有分部,一面刻高泉发茶行;另一面刻小红泡.。其泥色与五形壶小红泥相当.。后期文革后亦有陆续订製。其中以1978-1982為大宗。


1965-68

请饮中国乌龙茶(红6杯、紫4杯)(盖款
银凤,巧英,梅云,志琴,以及没落款五种)

第一批:1965年出场.有红土及紫砂两种红土必是六杯,紫砂必為四杯但因红土的压缩比大,所以六杯和紫砂四杯一样大小壶盖内落款有五:银凤,巧英,梅云,志琴,以及没落款五种.期中以银凤的最贵(因為后来她升级).价前以看品象為準(因那时重土不重工).土胎好到你会流口水.吃水即变色,泡不出十次就会亮,而且只要你泡它,它.就一直会变化,泡那种壶真的很爽。
第二批:.约15年前(1985)出场,较橘子色且粉胎.因土胎不好所以没有行情价,完全看茶行怎麼卖.
第三批:约12(1990)年前出厂,因挖到了"甜年糕(台语)土,或称猪肝红".因而土胎再创第一批的高潮,但那时製壶多以造型小品為重.所以也没有行情,也是看茶行,不过应和小品一致

1966-1976

文革时期(文革壶)

1.与前期比较,同样是在生活困苦的文革期间製作的壶品管佳:这就是管理的问题,因70年代标準水平壶,是紫砂厂经营管理绩效下的產品,所以作品一般都较為工整;反之,前期无大树乘凉的作陶者,则必须以低价抢攻以维持基本生计,所以质量上就会有截然不同「成品效果」!
2.70年代水平壶比80年代水平壶製作还更好:70年代紫砂厂规模较小,无论行政管理、品管、泥料,甚至最重要的「开模」师傅的要求及实际水平都较高;直至80年代因紫砂厂工人一下子增多,市场扩大,泥料需求突然倍数增多,原矿风化的时间缩短,开模师傅统一训练成专业开模师(即不再由工手好的工艺师负责打模),所以商品壶的水平就每下愈况。


1970年

宜壶开始壶面流行篆刻铭文
 


1974-1976年

「H441786」

香港茶行订製标準壶壶品颇多,最早乃采「隐性」落法,底款落「H441786」铅章的紫砂鸽嘴水準,其成型年代為1974-1976年,订製茶
行已不可考。


1975-1980年

徒工考核标準壶篆刻记录

其胎泥紫砂、朱泥都有,壶体多為4、6杯,8杯较少,壶身一面刻「紫砂**届徒工考核」,另一面常為梅兰竹菊图刻,底款皆落「中国宜兴」,虽為壶手个人制壶、陶刻工艺考核作品,但几不落人名。


1978-1982

外销日本、香港的大宗商品壶
 


1978-79年

首批祥兴茶行成型

标準壶体有4、6、8杯,线瓢、西施只有4、6杯,胎土以红土及紫砂為主,少数黑苹果為黑铁砂,因初期上釉技术较差,黑釉字体粗者较细体為早,首批壶体上黑釉字体多少有些缺陷,盖内已无人名款,底款必為「中国宜兴」印款及「祥兴茶行」黑釉款。


1970末~1980初

请饮中国乌龙茶(8或10杯)(繁体22字)

福建茶叶公司向「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大量订「中国土產畜產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厦门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壶,泥料是「红泥」和「清水泥」,容量是以十杯壶為主或称八杯。不过这批壶底款是繁体,壶身刻楷书「请饮」第一行,」中国乌龙茶」第二行,加一小茶船,和六个小茶杯,整套组都用同泥料生產。这批水平壶在台湾炒作的价位很高,在1980年末,厂外有很多仿品出现,只生產茶壶无茶船与六小杯,落款方式与刻字相似。
没有」请饮中国乌龙茶」这几个字,就更确认如老朽所料,為后期仿造,与福建茶业公司无关,纯仿印章而已...。(后期仿造之品有分刻字的...,与省下刻字钱的產品二种)




104#
发表于 2018-12-1 09:44 | 只看该作者

1980-1983年前后

内紫外红「祥兴」

标準壶、紫砂线瓢、西施只有8杯,内紫外红有高汤婆及苹果体,其配合当时天干地支分别落纪元款「葵亥年制」、「甲子年制」或「荆溪惠孟臣制」,少数销日内紫外红茶海及茶器亦有「祥兴茶行」黑釉款。部份同期的祥兴茶行标準壶(黑苹果)為二厂製作,其胎土、工序与一厂略有差异。

1982~1985年

壶底未落款、壬戌年制、癸亥年製、甲子年製

壶底未落款的原因如下:
癸亥、甲子年间(1984~1985年间)紫砂壶仍被定位為「匪货」,买卖紫砂壶就等同「资匪」,於前述年间因风声鹤唳、抓得很紧,甚至有少许人曾被送警总杀鸡警猴一番,故许多贩售紫砂壶的茶庄及摊子遂称宜兴紫砂壶為「港罐」,為的就是推说这些壶是从香港来的壶,但官方对於港壶的态度却仍是「照抓不误」!故,这时期紫砂壶几乎没人敢摆放於店头公开展示,所以销量马上掉落了下来!但,在「穷则变、变则通」的大原则下!...当然的,香港的壶商绝不是省油的灯,立时於订单下於前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时,请厂方不要於壶底落「中国宜兴」、或「荆溪惠孟臣製」等中国意味浓厚的底款,免得店家於惨遭查扣时,却因「证据确凿」而喫不完兜著走!
同时期,也有一些壶的壶底是刻「癸亥年製、甲子年製」等等无中国意味的底款,以利台湾的店家能公开贩售,在不幸遇上临检时,也仍能推说是鶯歌壶云云。
註:就因这种政治方面的原因,所以才有这些壶的出现,到如今也才会有「甲子泥」等等神话,才导致造偽者能对玩家们上下其手,甚憾矣...

1984年
甲子泥、年糕泥
所谓的「甲子泥」,是壶贩编造的「唬人」说词,指的就是1984年,一厂另行练製来取代之前壶贩所谓「朱泥」的一批新红泥。
1984年之前,这些私梟為了卖掉库存红泥,所以编造了「红泥即是朱泥」及「朱泥可做太空梭」等...的谎言神话,...待这些「红泥即是朱泥」的库存一扫而空后,过个几年发现1984年之后的「红泥壶」竟然再度堆积如山,遂一不做二不休的编造其為「甲子泥」,乃编称其為甲子年练製,以后就绝跡之泥!
甲子泥既是一般的红泥加铁红粉。
年糕泥是球浆多於砂,不宜做大形壶,所以以小品為。


1985-1990年

「中国宜兴乙丑年制」、「中国宜兴庚午年制」

八字底款纪元壶就仅限於红土标準壶,容积有4、6、8杯,算是纪元壶中较具收藏价值,但坊间后期製品不少,其中以「中国宜兴庚午年制」标準纪元壶最為常见,此壶当时由周道生 先生制模,仿品胎泥虽像,但精气神韵差矣。


105#
发表于 2018-12-1 09:45 | 只看该作者
过去坯户制坯的泥料一般均由本人捶练(条件好的有用徒弟捶、下手捶或专人捶),从磨坊购回生泥平铺在泥凳上,将制坯剩余的边角泥料(经润湿后俗称“熟泥头”),以生泥七成、熟泥三成搭配,用木制榔头重叠捶练,每次150斤左右;成块熟泥须放在缸里陈腐3-4天方可使用。

1957年前紫砂壶制壶用泥的开采、加工、捶练是基本统一的。应用手工制备的“熟泥”,经手工制成紫砂壶,烧成后,由于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细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犹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4-28 04:5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