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18766|回复: 1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分享探讨清代少山双刀直人法陶刻及泥料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2 2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身桶 于 2014-3-22 23:45 编辑

先请喝茶 !




请分享探讨清代少山双刀直人法陶刻及泥料 !加框的各种点刀法请特别注意细看 。




















































陶刻者简介 :(仅供参考)


少山 ,传闻为清代陶刻艺人 ;
        根据西冷印社2011年春拍记载 :《广印人传》记载 ,少山应是清中期一篆刻名家,全名程晋,号稚昭,善八法,工铁笔 。

双刀法 :
     紫砂陶刻常见刀法:全称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 ,以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刻出绢秀飘逸的神韵。深厚苍劲的金石味内涵装点于紫砂陶上,让人赏心悦目,倍受青睐。
      双刀直入法:运用于各种书法镌刻,所谓直人即与执毛笔中锋相似,笔管垂直,此刀法比较严谨,无论正草隶篆、行草书体,均用此刀法。它的特点是外光内毛,每字需用捻管法刻绘完成,捻管操作惯用于双刀直入法的刻绘中。所以,要刻好书法,必须学好捻管操作,因为书法起笔、落笔、转折、行草书体连笔,都需捻管法一气呵成,它可以解决360度的刻刀走向,将书法中的苍劲、绢秀、流畅、洒脱的笔划忠实地表现出来,运刀时的指力、腕力控制、提按深浅、轻重,以及双刀与单刀的局部结合,在直线刻绘中,刀尖、刀尾可以交替并用,都是书法镌刻中应注意的细节。陶刻中经常出现尖薄、细弱、僵硬、呆板等现象,主要是没有处理好笔划线条,一是书法功底差,理解不够;二是捻管操作掌握欠佳。所以,陶刻工艺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领悟,将一幅书法完整地在紫砂陶上再现,方能增加陶刻艺术的感染力。

   陶刻的工艺必须具备二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书画功力:二是刀法技能。不少著名书画家在紫砂陶上尝试过自书、自画、自刻,然不懂刀法技巧,事半功倍。达不到装饰效果;同样仅懂刀法、不善书画,则更不能在紫砂陶上起到装饰作用。
   陶刻的执刀方法与执毛笔大体相似:“指实、掌虚、腕灵”。执刀不能执死不动,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牢固地执住刀管,不同的是大拇指与食指需前后转动刀管,这就是刻绘的主要基本技法“捻管法”,使刀游走于360度。中,上下左右运动自如。这也是陶刻中难度最大的基本操作技法。
  陶刻工艺辐射面较宽,涉及书法、花鸟、山水人物,必须长期不断地在生活中取得积累,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不断完善提升,形成自身的个性风格,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刀纵潜思,参与造化”,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刻绘前要有腹稿,有助于下刀理念,有助于走刀的效果,更重要的落刀后能随机应变,刀刀相随,才能贯通一气。在走刀时提按起侧、提腕运指。把刻绘对象的精神气质、自然界的生机勃勃、生活中瞬间的动势抓住是意境刻绘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做到大胆落刀,细心收拾。一幅陶刻的作品欲达到耐看之目的,务必做到处处变化、处处统一,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23:42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大家随评探讨  ,未尽事宜请大家和高手补充 ,有不妥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23:49 | 只看该作者
特别是第十一图放大的茶字更容易看到双刀刻后底部保留的轨迹 。
4#
发表于 2014-3-23 01:00 | 只看该作者
刀法精彩,顺便贴一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点评

兄是不发帖的高手 ,佩服 ,你收藏的东西档次一定高 。  发表于 2014-3-23 20:59
5#
发表于 2014-3-23 01:44 | 只看该作者
看那“安”字老看成浮雕,都快成斗鸡眼了
6#
发表于 2014-3-23 08:50 | 只看该作者
不像少山刻。
7#
发表于 2014-3-23 08:54 | 只看该作者
原因:书法很弱,下刀胆怯。

点评

可是有盟友说 : “ 如此大开门的作品,被质疑不合法度,说明并非现在匠人工艺退步,而是艺术审美已重巧媚,早已不得古人之意也。”  发表于 2014-3-27 16:25
8#
发表于 2014-3-23 09:07 | 只看该作者
画有法,画无定法。若执著于刀法笔法,则是不得法。

我不知道有时候大家争论的什么,我们最终需要欣赏的,是一件作品,而不是一些枝叶细节,如同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领带打成什么花样、腰带扎成什么格式,都没有决定性关系。
罗丹曾完成一件非常满意的美人雕塑,连夜喊来学生分享,所有的人,都在第一时间对美人的这双手赞叹不已,罗丹最后的决定,是亲手砸掉了这双被所有学生赞美的雕塑的一双手,理由是:局部,永远不能破坏整体。
扯了这么远,其实回到主题,就是:逐鹿者不顾兔,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要欣赏的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这个撇捺那个点划。

国外谚语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的逻辑,大桥下,小河边、草坪上,密室里,都一样可以幽会小情人。

其实在汉字书法里,从来就没有很严格的这一笔如何写,那一笔如何画,这些都是对初学者的约束,对一窍不通者的引导,书法和绘画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法,没有这个字体那个门派,自成一派,自我体现,才是书法的一个顶峰。

苏东坡和王维,都不是正规的画师画匠,但凡下笔,气象万千,格调高远,何故?自是缘于读书多,学识深。而不是斤斤计较于叶子如何入笔,山水如何渲染。大家不需要思虑,这些都是匠人应该用心的事。

拘泥于一招一式,如同小时候看《霍元甲》里霍家、赵家各位师兄师弟,做个武师可以,但是学不了迷踪拳的“见招拆招,见式破式”。一天到晚力劈华山黑虎掏心的,成不了气候。

利器可以杀人,但是真正的高手,一朵花,一片叶,都足以杀人,当然,绝顶高手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根本不需要武器。

菜根谭有言:”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最后问一个大家都琢磨一下的问题:最早的刻绘作品,刻绘作者,如果看到我们现在喋喋不休的拘泥于的这个刀法、那个笔法,会不会笑骂一声:净扯鸡巴蛋?

点评

说的太好了!  发表于 2014-3-24 07:12
呵呵兄大道理不错。关于书法,关于东坡与王维的理解,是外行话。当然,我不太认为流传至今的老壶老刻都是艺术品。当年,它们更多是商品。当然了,商品的技艺也有高低之分。我们要警惕:不可用纯艺术的眼光来看当...  发表于 2014-3-23 23:00
赞!  发表于 2014-3-23 10:56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14-3-23 10:03 | 只看该作者
幸好是睡起来看到这个贴子,不然昨晚就没法睡了
10#
发表于 2014-3-23 10:12 | 只看该作者
鹤翔 发表于 2014-3-23 01:44
看那“安”字老看成浮雕,都快成斗鸡眼了

确实,昨晚刚一入眼时,觉得金灿灿仿似浮雕。
11#
发表于 2014-3-23 10:1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很明显的新刻
试举一例
过字的结构逼仄
末笔长捺,力道全泄
毫无勒收之劲
是八十年代新一辈的仿刻
与清代少山无涉

点评

在下面的评论中有人说 :“…… 此刀法独步天下 ,“ 不知兄看到没有 ?  发表于 2014-3-27 16:49
胡兄你看到下面的评论了吗 ?他说 :“……我对老身桶的审美情趣是折服的!这样的陶刻,浑然天成,与吴昌硕当年手中无刀,以钉刻印有异曲同工之妙!老身桶,高啊!”  发表于 2014-3-27 16:40
胡兄有联盟高手说:魏碑兼草 大美 再赞一个 。  发表于 2014-3-27 16:37
12#
发表于 2014-3-23 10:52 | 只看该作者
清晚的,东西一眼开门
13#
发表于 2014-3-23 11:02 | 只看该作者
只能这样理解,当时的陶刻只是一种探索,尚不成熟!开始以为老身桶的头象怎么会是这样的一个蹩脚字,但看了这身桶的完整图和细节图,我对老身桶的审美情趣是折服的!这样的陶刻,浑然天成,与吴昌硕当年手中无刀,以钉刻印有异曲同工之妙!老身桶,高啊!
14#
发表于 2014-3-23 11:19 | 只看该作者
又是观点完全相反的帖子,学习的好机会!!!俺还是相信奉版的观点,有理有据,严谨。
15#
发表于 2014-3-23 12:32 | 只看该作者
如此大开门的作品,被质疑不合法度,说明并非现在匠人工艺退步,而是艺术审美已重巧媚,早已不得古人之意也。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6-22 21:12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