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14477|回复: 7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紫砂杂项] 月溪休和碧云词——请看究竟什么来路谢谢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9-11-28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面刻的是什么呢?
2#
发表于 2019-11-2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仿吧。泥料不大可靠。诗句也不可靠。罗邺是生僻的一个诗人。

秋日留别义初上人 作者:罗邺 朝代:唐代


塞寺穷秋别远师,西风一雁倍伤悲。
每嗟尘世长多事,重到禅斋是几时。
霜岭自添红叶恨,月溪休和碧云词。
关河回首便千里,飞锡南归讵可知。

全诗充满感情,是离别之情,分别之恨的。

霜岭自添红叶恨,月溪休和碧云词。

诗人走山路出来,看到霜岭红叶,又添了离别之恨。月下溪水与天上白云好像在唱和,想起自己与上人的相处对谈,更加悲伤。于是叫溪水不要与云唱和。

但拿出来,月溪休和碧云词,就不对了。





3#
发表于 2019-11-30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小闲 于 2019-11-30 16:43 编辑
济南老壶 发表于 2019-11-30 16:05
兄诗词方面颇有造诣
另一面刻的诗句也是不搭。
若不是有题款的赠送定制品,器物上的诗画含义一般 ...

是的。就是真正的北岩和任淦庭辈,文学修养也只是一般。可以出错。但北岩等民国刻手之所以被称为先生,还是因为他们肚子里有墨水。现在我们欣赏他们的刻绘,是看他们的书法嘛?他们的书法在民国三流都排不上吧?只是综合看起来有文人趣味,文人雅致。所以,以他们在书法界一般的书法水准而刻绘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应景不应景依然是重要的。

他们弄得好的,必定是应景的。

“饮酒和陶诗”还行,真饮酒还是假饮酒那都无所谓,意思是,像陶渊明那样整天饮饮小酒不问政事天下大事,再和和陶渊明的诗,表示了一种类陶渊明的心境和追求的意境,不错。

月溪休和碧云词,就不对了。中国人讲究的是和谐。一个休字,就太重了。文人趣味全无。而且以原诗来看,实际上是完完全全引用反了。要是用,也该修改一下,比如:月溪宜和碧云词,月溪碧云词,等等。如此文墨不通。不是文人的水准啊。

我觉得吧,楼上除了回个帖子拿点积分的,基本就没有赞同是原作的了吧。有些说话含蓄而已,比如楼上某位网友说笔画粗了。大家可仔细品味含义。奉版主因为时下低劣的刻绘,痛心疾首,好不容易见到一个刻绘好的,爱惜之情油然而生,也可以理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9-11-30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南老壶 发表于 2019-11-30 17:24
现在宜兴这样的刻手大概没有,往前推三十年还有不错的刻手。
下面是三十年代的民国盆底部,四方盆是1936 ...

是的。尤其是四方的盆底。做花盆那个时候就是用的红棕泥,而且一般都是多少目通粉的泥料。而且花盆的底面都不做明针修饰,只是清扫一下突出的泥条泥块泥粒即可。

所以你看1960年前的花盆,因为泥料好,也因为泥料好不用死命明针修饰,是没有光亮的反光面的。这一点其实最重要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19-11-30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显是粉红浆的。民国做花盆的红棕泥,粉红浆的几乎没有。就是偶尔偶尔粉的红浆,也是红棕泥中的大红泥浆,与1980年代的红浆颜色不一样。

看楼上的图,粉的红浆很明显啊。这还有什么可辨的呢。
6#
发表于 2019-11-30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笔画,都是一眼新的东西啊:


过去,刻绘是一个人,填泥是另一个人。

怎么可能会有交叉的笔画呢?

根本就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知道这很新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点评

这个不同意,交叉很正常啊!或者我没有正确理解你的意思?  发表于 2019-12-1 01:24
7#
发表于 2019-12-1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小闲 发表于 2019-11-30 22:40
还有笔画,都是一眼新的东西啊:

过去填粉或者填泥的可以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他拿到先生的刻绘过并且烧好的盆子,就是向上面涂白泥。他都不懂内容,也不懂笔画。汉字对于他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来说,就是天书。但这并不妨碍他做涂泥的工作。

他拿到烧好的盆,先用干布将灰尘扫扫干净,然后就向刻绘部分涂白泥。干粉状的白泥。涂完了,将多余的扫掉,就完成了。

而这里的呢?不识干的白泥粉涂的,也不是大字不识的农民涂的。而是作伪者写的。也不是干粉,而是湿粉蘸着用笔写的。故此交叉的笔画,出现了重叠。

而真正的填粉工人,填的干粉,只有刻下的痕迹,才有干白粉进去。一次涂粉,绝对不会有重叠现象在。

这个就是假得不能假的东西。
8#
发表于 2019-12-1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漫感觉 发表于 2019-12-1 10:12
非常感谢专业而深刻的回复,玩盆太难了,尤其新手,没人带,更没人指导这些,蒙头瞎玩。仔细学习了您的内 ...

很简单啊。如果不用笔描,缺点就暴露无遗啊。真的认为刻绘者有北岩的水准?当然没有的。不靠后来的描写补刀,很容易看出来的。现在其实也不难啊。看看跟帖的就知道啊。很多人也看出来了啊。

泥料,粉浆,补刀的描写,都是硬伤。

还有就是一个真有北岩水平的刻绘者,可能没有机会用本山料做的壶或者盆来施展才能啊。就被带入歧路啊。现在也不是过去,有点水平就能脱颖而出的。
9#
发表于 2019-12-2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小闲 于 2019-12-2 07:08 编辑
奉橘 发表于 2019-12-2 00:06
多谢指教!
两个问题请教
第一,我一直以为拓白泥是在生坯上操作,兄所说显然是熟坯的凹槽填充白泥,这 ...

因为我不是宜兴人,所以也是尽我所能回答版主的问题了。第一个,不烧。涂料就是在烧好的壶或者盆上直接涂颜料。不再入窑烧。所以经过五十年的东西,尤其是经常用的壶或者杯子上的刻绘上的涂料,尤其是白颜色,多有掉落看不到的情况。因为我不是宜兴人,所以究竟涂料入窑不入窑烧,也不是百分百的肯定。但看过以前宜兴工手拍的视频,是关于最廉价的商品壶,当然也没有白涂料了,就是烧好的壶上,涂黑色颜料。擦干净多余的,颜料自然被吸进壶的表面。想必白涂料跟黑涂料也一样。如果是烧制的话,白涂料是白泥的话,质感会不同,不会轻易掉落,倒是会出现开片龟裂纹,如果有五十年历史的话。

因此,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会烧的。

第二个,我也不知道。就是到现在,白涂料是白泥呢,还是白的黄泥,白的灰泥,还是石灰呢,还是瓷土呢,我都不知道。只知道有传说,以前紫砂厂的老涂工,谈论现在的刻绘,说涂的白料也已经没有了。想必不完全是白泥或者普通的什么泥或石灰之类的,是否高岭土的,不知道。奉版可以向本地人打听打听,说不定还有知道的吧。
10#
发表于 2019-12-2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奉版的提问,貌似我前面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误。因为我有一个紫砂杯,有45年开外的年纪了吧,白色的涂料已经掉得差不多了,我就想当然地认为涂白料的时候,颜料也是干的。因为干的才能掉嘛。但这很大概率是想当然了。

涂工涂白颜料的时候,应该也是湿涂,特此更正。
11#
发表于 2019-12-3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奉橘 发表于 2019-12-3 01:16
多谢!多谢!你有很多很专业的解释
但是也有很多话不在行内。
兄不是从业者。这样已经很不简单了!

我找了看看去。的确我还是有疑惑的。因为手里有个清朝的花盆,白颜色还没有掉光的。也有一个文革的茶杯,白颜色差不多掉光了,只有最深处还有一点。至少可以这么说,有的是烧的,有的是不烧的。我的理解对吗?
12#
发表于 2019-12-3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了:

http://www.jadepot.com.cn/bbs/fo ... page%3D9&page=1

怎么感觉是这样:传统不烧,烧是新工艺呢?也即是说,过去烧不烧,还是没有定准。可能还是不烧的多,烧的也有吧。烧的确也有很多麻烦的。比如颜色被烧飞,白泥和紫泥是两种性质的泥。

倒是希望就这个问题,有更多的资料和更多的讨论。

13#
发表于 2019-12-4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奉橘 发表于 2019-12-4 05:38
不烧,在熟坯上直接上一种白色物质,我认为在文革或者民国以前,没有这样的物质。

生坯填充白泥,再进 ...

嗯。已经在另一个贴子里回了。昨天买到一个1950年代的大红泥做的花盆,盆上刻绘部分的白泥,的确稍稍有点发黄,而且有皲裂开片现象。说明的确是烧过的。以前没有注意,是因为皲裂纹需要放大镜仔细看才能看到。稍稍发黄也不容易注意到,毕竟还是白色明显。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6-8 10:27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