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楼主: 禅茶壶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营紫砂一厂紫砂壶的特点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8-12-1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采历史

宜兴号称陶都,名副其实。丁山地区制陶已经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主要制品是缸罐等日用陶。只是到了明代,金沙寺的一个嗜茶和尚,才采用陶工洗手的细陶泥做器泡茶,此前的器具,即使如羊角山考古发现的执壶,其材质也是制作缸罐的夹泥,只不过工艺方法已经具备了紫砂成型的工艺雏形。矿料开采,一直是以夹泥(夹在黄石间的陶土)为目的,以供制陶。从明代起,饮茶方式改变,紫砂壶才受到人们的追捧。但在那个年代,有讲究地饮茶,还是少数人的事。所以紫砂壶一直被边缘化,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基本在江苏、上海、浙江一带。

无论是做壶还是挖矿,基本是农民农闲时的副业。直到1980年中前期,从事紫砂,都是没有门路的丁山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择,稍有关系、稍有其他技能,就不会从事紫砂。有顾景舟大师的文字为证:宁让子女投河,不让子女做壶(大意)。紫砂矿开采的历史,实际上是夹泥开采的历史。1960年代原料总厂成立,才设置分拣车间,将紫砂矿料从开采出来的夹泥中分检出,供给紫砂工艺厂使用。根据可查史料,紫砂矿的挖掘在明代之前,只在蠡蜀。至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记载的嫩泥、石黄、白泥,今天看来都不属于紫砂,或是黏土(白泥),或是含铁丰富的黏土(嫩泥),或者就是内包朱泥的铁矿石(石黄)。蠡蜀矿区民国期间透水后,挖矿才逐渐转移到黄龙山。那时的黄龙山,地表的黄石已经被丁山人盖房子建地基移走的差不多了。1937年以后,1930年代上海商人请丁山高手高仿、杜撰古壶所捏造的紫砂之花凋落,直到1950年代中期“汤蜀紫砂合作社”成立。此后,黄龙山才成为陶土开采的矿区。
17#
发表于 2018-12-1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场存量

1980年代中期以前,实行的是大一统的国有制,私人购买紫砂矿料,是“投机倒把”的犯罪行为。但挖矿就和拣石头差不多,关键的问题是,做壶都低人一等,壶艺人自己去挖矿储矿,就不符合逻辑了。所以,此前就有壶艺人储矿,这话我是不信的。改革开放之后,紫砂壶制作大一统的方式难以为继,壶艺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墙内开花墙外香,紫砂工艺厂摇摇欲坠。先于紫砂工艺厂的倒闭(是以被承包的方式),紫砂原料总厂1980年代破产。所存紫砂矿料合法不合法地流落到个人手中,这些人有的后来做壶,更多的后来练泥。做壶人即使储存,也不会有先见之明大量囤积;练泥人囤积,过了三十年,经历了1980年代中期的曙光、1990年前起的中兴、2003年后的火热,那些矿料还有多少库存?1990年中期以后,丁山城市建设有矿料出产,主要在黄龙山南端的紫砂路(大水潭与黄龙山南山之间区域);陶都路紫砂之源公园建设,也有矿料出产;黄龙山露天开采(先是太西村,后是个人承包),成规模的矿料出产。这些,就是2003年禁采之前,所存矿料的合法来源。貌似禁采,实则在2010年5月前,黄龙山紫砂盗挖几乎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但日均出矿不到五吨;在2010年11月24日—2011年8月间,是以老鼠戏猫的方式盗挖的,日均出矿不到1吨(城管巡山和下雨天,是无法挖矿的,挖矿,也要三天清理一天出矿)。据保守估计,丁山日均做壶紫砂消耗量10-15吨,黄龙山出矿紫砂与市场所销售紫砂很大一部分对不上账。你去任何一个练泥厂的矿料仓库看一看,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大量的外山、外省矿也!

2010年6、7月间,当地政府排查摸底,让练泥企业自报储矿,数字是存量将近6万吨,这还不算没有被统计的私人作坊(包括制泥和壶艺人)所储矿料、泥料。这就是政府不开矿的理由支持。以前,黄龙山禁采形同虚设,练泥企业多是将黄龙山料当做“老汤”兑制外山料,最近,更是纯正的外山外省料堂而皇之地推向市场了。纯黄龙山矿料只做两种用途:1、高端客户定制,做高仿老壶;2、少数储黄龙山矿较多的老练泥企业定向提供壶艺人做高档砂壶。



18#
发表于 2018-12-1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挖矿人群体及盗挖状况

历史上,丁山人地位最低下的是壶艺人。其实,挖矿人的地位更加低下,低于地平线。但以前挖矿,基本是农民农闲时的副业。2000年紫砂壶市场红火之后,在丁山打工的外地人开始专业挖矿,其组织方式是依靠血缘关系组成的小团体。起初,是安徽人,后来,苏北人、河南人也纷纷加入挖泥的行列,2010年后,贵州人大量涌入,因为贵州人挖煤,有挖矿的经验,在黄龙山挖个直径不超过1.5米的口子就下去10米20米的玩命活,也只有贵州人敢干。挖矿人作为整体,道德水准和专业水准都不高,为了利益,姐妹反目、弟兄火拼,司空见惯。如果你在山上遇到他们为了宕口纷争打架,你上去劝,你会感到很悲哀:其实都是亲戚。你去问任何一个挖矿人,答案都是一个:别人的都是外山的,自己的都是纯正的。如果你听信他们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他还不如别人呢!背叛、拆台、告密、诋毁,家常便饭。如果你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你就会发现,壶艺人的话不可信,挖矿人的话更不可信。如果你对各矿区、各宕口、各宕口出矿种类和数量不了解,你肯定就会被忽悠。即使你了解了,如果不上山督战监运,而是在家坐等,十包里面也许就有三、五包外山矿,除非这种矿(或近似矿)外山根本没有。特别是自己有车的挖矿人,都悬。但挖矿人不懂专业,所挖矿料,劳动力成本是其售价的底线,如果他们挖出来的不是熟料(其价值已经被市场认知的),那你完全能以较石方为高的价格买下来,因为对他们来说,扔也是仍,不如换钱。关键是他们出矿的时候你就在宕口,然后整批吃下,不让他们再去忽悠别人。


前不久,出黄段的老宕四伙挖矿人火拼,弱势群体联合经营外山矿的人向无锡电视台记者爆料,盗挖情况被无锡电视台综合频道曝光,相关部门压力很大,也有看山的政府人员牵扯在内,一时风声很紧,据说,两个城管被抓。以前靠行贿或缴纳罚款就可挖矿的时代结束了。紫砂行业,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19#
发表于 2018-12-1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产品名称】60年代中国宜兴一厂制作“高汤婆壶”——红泥紫砂仿古老壶-编号:ZYCQ17
【产品容量】180cc——220cc
【产品产地】中国宜兴一厂
【产品泥料】红紫砂纯料
【产品底款】荆溪惠孟臣(防伪标识:“溪”字是四脚溪,“臣”字是倒勾臣)
【制作工艺】一厂老法全手工制作

20#
发表于 2018-12-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起标准壶,有人说:“看过清中壶品就有落‘荆溪惠孟臣制’章的标准壶”,也有人说:“清末水平壶才看到”,更有不了解宜兴壶系的人,看了红线瓢一眼断“清末”。其实,标准壶是宜兴壶系商业“量化”的开始,犹如福特汽车带领着汽车业,由“单一手工”生产,迈入“制式量产”的时代。自清中以来,中国沿岸港口贸易活络,家壶销往南洋供当地华人泡茶所需,产值年年增加。民初时随着泡茶文化的普及,这类不重名气的民生用壶需求愈形大宗,异型水平壶广销到广东及泰国、香港等海外地区,让宜兴的茶行壶商萌起“商业量产”的动机。

  标准壶,始于民初的盔帽标准壶,XX年代应在一九二○到一九三○年左右,谁制作了第一把盔帽标准壶,实不可考。仔细端详传统标准壶的形制,其乃参考宜兴南壶中异型水平的外形,以“最简化”方式思考它的成形工序,制作出此黄金比例的壶品。比对“大盖水平”、“三足水平”等传世异型水平壶品与盔帽标准壶间,仍不乏有两者确实渊源的证据。

  若依“古壶”,“早期壶”及“近代壶”宜兴壶的分类,标准壶是属于早期壶的一环。它是宜兴一厂成立以来,生产最早且最多的商品壶。一九八六年以后,紫砂热潮在港台各地掀起现代名家壶的收藏热,间接地也促成爱壶人士游走各地寻找早期壶的芳踪。举凡泰国、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的东南亚国家,以及曾大量进出口宜兴工艺品的香港、日本,都成为台湾爱壶人多方寻觅早期壶的要地。

  早期壶中的标准壶系,传承朱泥南壶及潮汕泡法的市场需求,由“请饮中国乌龙茶”一壶打开了知名度,即为固定爱好者收藏所喜。不论是宜兴壶大放异彩的八○年代,或是九五年后名家壶价值失落之时,茶人壶客想泡一泡好茶时,手中最常使用的壶,十之八九必首推标准壶大家为何如此钟情那毫不起眼的几种制式形体?其实,大伙儿爱的是标准壶那朴拙的泥料,爱的是那古朴的形制,爱的是那份传承宜兴壶既有的制式水平,爱的是那串连茶与壶和先人历史的交集。

  所以,有人说:“标准不死”,它永远是壶界的常胜军,它最能泡出茶的原味,它也最能衬托出茶人的执着。有鉴于出自壶书对标准壶年代说法莫衷一是,且讨论者少,这最为壶人所用的壶器,年代却最为混乱。壶拙浅谈各时期的标准壶特征,发展渊源及代表器,与读者分享。

一九三○到一九五○年盔帽标准壶

  盔帽标准壶,又称“膨盖水平”,胎土因掺高比例石黄泥呈橙红细沙梨胎,常见杯数为二杯,四杯不多见,六杯以上是难得一见,盖内少数有落杯数,二杯壶落“四杯”款,四杯壶落“六杯”款,底款以“荆溪惠孟臣制”四脚溪章为主,亦有落诗句款,少数盔帽标准壶底款落“宜兴惠孟臣制”齐,量稀少但年代应属一九四八年以后制品。形制上,盔帽为其主要特征,壶身多呈球体,壶嘴口缘端略上翘,过把底端形具细老鼠尾或均匀粗尾,盖墙、桶身尚承袭60%到70%宜兴南壶工序,底圈足两片土修整亦较后期标准壶不同,壶体手工修饰痕迹明显。因受当时战乱之影响,盔帽标准壶严格上实应区分为一九三七年以前的“钢盔帽”,以及一九四八年以“大膨盖”标准壶。“大膨盖”标准壶乃中国经历战乱一统,宜兴老壶手们重拾旧业后,依据对三十年代“钢盔帽”的意象,临摹制出类似“钢盔帽”的标准壶,其底款初期沿用“荆溪惠孟臣制”四脚溪章,但后来混用大溪“荆溪惠孟臣制”章。高盖墙、细烟嘴流、细老鼠尾及小杯数为一九三七年前“钢盔帽”特征:短盖墙、嘴流略粗、均匀壶把、盖内偶尔落杯数为“大膨盖”特征。


一九五○年代 早期标准壶

  早期标准壶,一九五○到一九五九制,胎土呈橙红及红朱泥胎,有一、二、四、六、八杯,落款“中国宜兴”、“荆溪惠孟臣制”、“宜兴惠孟臣制”,壶品包装乃五把一条,以稻草包覆,主要销往泰国、香港、日本等地,台湾壶商自泰国收回的壶品橙红胎土多、香港,日本收回胎土多为红及清红。一般而言,六字章多较中国宜兴早,日本线壶品项较泰国线略红货,但年代略晚(一九五六年以后)。“荆溪惠孟臣制”有大溪款、小溪款、倒溪款,其中,大溪款“荆溪惠孟臣制”最早,出现在少数五○年代建国初期,壶手依盾民初盔帽标准所制之“膨盖标准壶”,其修整欲模仿民初盔帽标准(极少数大溪款“荆溪惠孟臣制”有上溯到一九三○年代盔帽标准),小溪款“荆溪惠孟臣制”出现略较晚,因宜兴一厂于一九五四年筹组,一九五八年正式挂牌,故落款“中国宜兴”者最晚。

  稀有度方面以“宜兴惠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为首,其次为大溪款“荆溪惠孟臣制”、小溪“荆溪惠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中国宜兴”;各款式中又以四、六杯为常见,一、二、八杯少见。八杯“宜兴惠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亦较为精工,为师传级壶品,且杯数多较“中国宜兴”、“荆溪惠孟臣制”为略小一杯。七八年前八杯五○年代早期朱泥标准壶市场单价几与清末古壶同价,近年来,已未听过有人卖一九五○年八杯朱泥标准壶低于万元(台币),除非是壶有伤在身。

一九五○年代 汤婆标准壶

  汤婆标准壶,俗称“高汤婆”,容量为九至十杯,此形制乃沿袭清末大盖古莲子体,正早一批约为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八年制,一九六○年后亦有制作,主要由日本线收回为主,胎土一般较标准壶厚,多为清红朱泥胎,高温者为暗红带细砂感,底款落“荆溪惠孟臣制”、“荆溪南孟臣制”、“宜兴惠孟臣制”,盖内落款“高汤婆”。因日本人喜典雅茶器,甚爱漆器描金,因此少数高汤婆有描金,但年代略晚(多为一九六○年代以后),高汤婆的典故已不可考,当时日本人是拿此器当“高汤瓶”或者“酱油瓶”。另人变体汤婆“半边卵”,量甚少,且未见过有描金。八○年代以后,亦有制作一批“高汤婆”,但其泥色工序已差,为当时用料(小红土),底款多为石头或铁章“荆溪惠孟臣制”。汤婆标准壶量少价高,要找“荆溪惠”、“荆溪南”、“宜兴惠”一组已不容易,描金高汤婆、“半边卵”变体汤婆更是机率甚微。




一九六○年代 标准壶

  一九六○年后的宜兴,正处于一厂整并挂牌后全力冲刺的高峰,这时期的壶品乃续用一九三○到一九五○年间养息未用之泥料,朱泥中石黄泥成分高且统一练泥调土配泥,加上专业固定窑烧方式稳定,以及一厂大量采用模具辅助,六○年代标准壶壶品特征是精细度已较五○年代为佳,泥色偏清红壶品增加,壶底款落“中国宜兴”众,大幅替代其他三种六字章款。除了二、四、六、八杯传统壶形外,宜兴一厂老师傅们亦参考古朱泥南壶形制,设计出朱泥五形壶、鸽嘴水平等壶形,甚至制作大量描金壶品如高汤婆、线瓢、标准壶等,外销南洋、日本增加宜兴一厂产值。壶品包装乃以厚草纸五把一条或以纸盒包覆,主要销往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日本等地,台湾壶商自香港、泰国收回的壶品以王形壶、标准壶为主;马来西亚者以高泉发标准壶为代表;日本收回胎土多为红及清红。特殊品壶品如桶身“海浪花”描金汤婆、“秋菊”描金线瓢、桶身落高泉发茶行、桶内底坯落款“庭记”等。

一九六○年代 五形壶

  五形壶,顾名思义即为五种形状的标准壶,有“扁灯”、“太监”、“西施”、“肉扁”及“芭乐”五种形制,其与朱泥十八孔鸽嘴水平为文革前宜兴标准壶代表器。首批朱泥五形壶乃制作于一九**至一九六五年,款落“中国宜兴”,胎土泥料为六○年代小红泥,一厂制壶时其正确的命名依序是“扁下”、“扁圆”、“梨子”、“眠龙”及“线瓢”,盖内落款“线瓢”、“眠龙”或人名者较为稀有,未见过具“荆溪惠孟臣制”等六字款或其他杯数六○年代五形壶。文革后期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八年时,朱泥五形壶亦续有生产,但形制、胎土与文革前略为不同。此外,五形壶亦有紫砂制品,但其生产年代较晚,为文革后一九七八年生产,除四杯外尚有六、八杯壶品。近期访问还有黑紫五形壶,惟其年代甚晚。一九六六年五月,为中国文物界数年噩梦的开端,宜兴也不例外。这迈入另一次黑暗期前的昙花,缩放出标准壶系芬芳美丽的花朵。


相关资料如下:


1958年以后
庭记、秀春、庚娣
荆溪王製‧荆溪陈製等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週年』
『毛映红』
早期标準壶6杯及8杯有」庭记」落款,但落款於壶内之底部,:庭记并非為陶艺厂,而是作者名:」王庭梅」
王庭梅早期与鲍仲梅的爱人 施秀春 女士,及高鸣之母 张庚娣 女士等,曾於一厂製作好长一段商品水平壶的日子。
荆溪王製‧荆溪陈製等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早期商品壶惯用类此之落款!......只是,近代仿冒品多不胜数。
经查询彼岸单位,公家单位并未有接单生產此落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週年』
毛映红现年55岁,属紫砂工艺厂的车间(註一)工人,约於1997~1998年退休,皆生產商品壶;毛映红之女嫁於汪寅仙之子~姚志源。
(註一)车间:是一厂生產大批量的商品之「单位名称」,所有车间之工作人员皆是「工人」。
所有名家皆隶属「研究所」,亦只有研究所之工作人员才有职称。

60年代
60年代五形壶
五形壶,顾名思义即為五种形状的标準壶,有「扁灯」、「太监」、「西施」、「肉饼」及「芭乐」【台语发音】五种形制,首批4杯朱泥五形壶乃製作於1965-1966,款落『中国宜兴』,胎土泥料為60年代小红泥,為文革前宜兴标準壶代表器,盖内落款「线瓢」、「独眠」或人名者较為稀有。紫砂亦有五形壶,但生產年代甚晚,為文革后1978產品,未见过具『荆溪惠孟臣製』等六字款或其他杯数到代五形壶。
五形壶亦生產6杯款红泥,落底款「荆溪朱製」、「中国宜兴」等,中国宜兴者土胎与60年代相仿,但土胎顏色偏红橙,未泡养前及呈现油光且砂感叫60年代明显,部分上盖出现风化,已呈现粗糙状;落款「荆溪朱製」者,其工法与「中国宜兴」同,惟目前见过一组土胎较為鬆散,若未泡养,迄今已有严重风化情形。

1960~1970年

「中国宜兴」及「宜兴紫砂」无边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壶

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并「无真正」生產过此类商品,但却曾卖出过许多此类商品壶...;怎说呢?...即因1960~1970年中后期止,紫砂厂曾委由「乡下陶户」生產大批量的「中国宜兴」及「宜兴紫砂」无边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壶,以应付庞大的紫砂厂订单


60年代

60年代标準壶

1960以后的宜兴,延用1930-1950年间养息未用之泥料,朱泥中石黄泥成分高且统一练泥调土配泥,加上专业分工的固定窑烧方式稳定,以及一厂大量採用模具辅助,60年代标準壶壶品特徵是精緻度佳,泥色偏清红,壶底款落『中国宜兴』,大幅替代其他三种6字章款。


1960年前后

马来西亚「高泉发茶行」

為首批茶行订製壶,高泉发乃马来西亚茶行,早期於新加坡有分部,一面刻高泉发茶行;另一面刻小红泡.。其泥色与五形壶小红泥相当.。后期文革后亦有陆续订製。其中以1978-1982為大宗。


1965-68

请饮中国乌龙茶(红6杯、紫4杯)(盖款
银凤,巧英,梅云,志琴,以及没落款五种)

第一批:1965年出场.有红土及紫砂两种红土必是六杯,紫砂必為四杯但因红土的压缩比大,所以六杯和紫砂四杯一样大小壶盖内落款有五:银凤,巧英,梅云,志琴,以及没落款五种.期中以银凤的最贵(因為后来她升级).价前以看品象為準(因那时重土不重工).土胎好到你会流口水.吃水即变色,泡不出十次就会亮,而且只要你泡它,它.就一直会变化,泡那种壶真的很爽。
第二批:.约15年前(1985)出场,较橘子色且粉胎.因土胎不好所以没有行情价,完全看茶行怎麼卖.
第三批:约12(1990)年前出厂,因挖到了"甜年糕(台语)土,或称猪肝红".因而土胎再创第一批的高潮,但那时製壶多以造型小品為重.所以也没有行情,也是看茶行,不过应和小品一致

1966-1976

文革时期(文革壶)

1.与前期比较,同样是在生活困苦的文革期间製作的壶品管佳:这就是管理的问题,因70年代标準水平壶,是紫砂厂经营管理绩效下的產品,所以作品一般都较為工整;反之,前期无大树乘凉的作陶者,则必须以低价抢攻以维持基本生计,所以质量上就会有截然不同「成品效果」!
2.70年代水平壶比80年代水平壶製作还更好:70年代紫砂厂规模较小,无论行政管理、品管、泥料,甚至最重要的「开模」师傅的要求及实际水平都较高;直至80年代因紫砂厂工人一下子增多,市场扩大,泥料需求突然倍数增多,原矿风化的时间缩短,开模师傅统一训练成专业开模师(即不再由工手好的工艺师负责打模),所以商品壶的水平就每下愈况。


1970年

宜壶开始壶面流行篆刻铭文
 


1974-1976年

「H441786」

香港茶行订製标準壶壶品颇多,最早乃采「隐性」落法,底款落「H441786」铅章的紫砂鸽嘴水準,其成型年代為1974-1976年,订製茶
行已不可考。


1975-1980年

徒工考核标準壶篆刻记录

其胎泥紫砂、朱泥都有,壶体多為4、6杯,8杯较少,壶身一面刻「紫砂**届徒工考核」,另一面常為梅兰竹菊图刻,底款皆落「中国宜兴」,虽為壶手个人制壶、陶刻工艺考核作品,但几不落人名。


1978-1982

外销日本、香港的大宗商品壶
 


1978-79年

首批祥兴茶行成型

标準壶体有4、6、8杯,线瓢、西施只有4、6杯,胎土以红土及紫砂為主,少数黑苹果為黑铁砂,因初期上釉技术较差,黑釉字体粗者较细体為早,首批壶体上黑釉字体多少有些缺陷,盖内已无人名款,底款必為「中国宜兴」印款及「祥兴茶行」黑釉款。


1970末~1980初

请饮中国乌龙茶(8或10杯)(繁体22字)

福建茶叶公司向「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大量订「中国土產畜產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厦门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壶,泥料是「红泥」和「清水泥」,容量是以十杯壶為主或称八杯。不过这批壶底款是繁体,壶身刻楷书「请饮」第一行,」中国乌龙茶」第二行,加一小茶船,和六个小茶杯,整套组都用同泥料生產。这批水平壶在台湾炒作的价位很高,在1980年末,厂外有很多仿品出现,只生產茶壶无茶船与六小杯,落款方式与刻字相似。
没有」请饮中国乌龙茶」这几个字,就更确认如老朽所料,為后期仿造,与福建茶业公司无关,纯仿印章而已...。(后期仿造之品有分刻字的...,与省下刻字钱的產品二种)




21#
发表于 2018-12-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80-1983年前后

内紫外红「祥兴」

标準壶、紫砂线瓢、西施只有8杯,内紫外红有高汤婆及苹果体,其配合当时天干地支分别落纪元款「葵亥年制」、「甲子年制」或「荆溪惠孟臣制」,少数销日内紫外红茶海及茶器亦有「祥兴茶行」黑釉款。部份同期的祥兴茶行标準壶(黑苹果)為二厂製作,其胎土、工序与一厂略有差异。

1982~1985年

壶底未落款、壬戌年制、癸亥年製、甲子年製

壶底未落款的原因如下:
癸亥、甲子年间(1984~1985年间)紫砂壶仍被定位為「匪货」,买卖紫砂壶就等同「资匪」,於前述年间因风声鹤唳、抓得很紧,甚至有少许人曾被送警总杀鸡警猴一番,故许多贩售紫砂壶的茶庄及摊子遂称宜兴紫砂壶為「港罐」,為的就是推说这些壶是从香港来的壶,但官方对於港壶的态度却仍是「照抓不误」!故,这时期紫砂壶几乎没人敢摆放於店头公开展示,所以销量马上掉落了下来!但,在「穷则变、变则通」的大原则下!...当然的,香港的壶商绝不是省油的灯,立时於订单下於前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时,请厂方不要於壶底落「中国宜兴」、或「荆溪惠孟臣製」等中国意味浓厚的底款,免得店家於惨遭查扣时,却因「证据确凿」而喫不完兜著走!
同时期,也有一些壶的壶底是刻「癸亥年製、甲子年製」等等无中国意味的底款,以利台湾的店家能公开贩售,在不幸遇上临检时,也仍能推说是鶯歌壶云云。
註:就因这种政治方面的原因,所以才有这些壶的出现,到如今也才会有「甲子泥」等等神话,才导致造偽者能对玩家们上下其手,甚憾矣...

1984年
甲子泥、年糕泥
所谓的「甲子泥」,是壶贩编造的「唬人」说词,指的就是1984年,一厂另行练製来取代之前壶贩所谓「朱泥」的一批新红泥。
1984年之前,这些私梟為了卖掉库存红泥,所以编造了「红泥即是朱泥」及「朱泥可做太空梭」等...的谎言神话,...待这些「红泥即是朱泥」的库存一扫而空后,过个几年发现1984年之后的「红泥壶」竟然再度堆积如山,遂一不做二不休的编造其為「甲子泥」,乃编称其為甲子年练製,以后就绝跡之泥!
甲子泥既是一般的红泥加铁红粉。
年糕泥是球浆多於砂,不宜做大形壶,所以以小品為。


1985-1990年

「中国宜兴乙丑年制」、「中国宜兴庚午年制」

八字底款纪元壶就仅限於红土标準壶,容积有4、6、8杯,算是纪元壶中较具收藏价值,但坊间后期製品不少,其中以「中国宜兴庚午年制」标準纪元壶最為常见,此壶当时由周道生 先生制模,仿品胎泥虽像,但精气神韵差矣。


22#
发表于 2018-12-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坯户制坯的泥料一般均由本人捶练(条件好的有用徒弟捶、下手捶或专人捶),从磨坊购回生泥平铺在泥凳上,将制坯剩余的边角泥料(经润湿后俗称“熟泥头”),以生泥七成、熟泥三成搭配,用木制榔头重叠捶练,每次150斤左右;成块熟泥须放在缸里陈腐3-4天方可使用。

1957年前紫砂壶制壶用泥的开采、加工、捶练是基本统一的。应用手工制备的“熟泥”,经手工制成紫砂壶,烧成后,由于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细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犹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
23#
发表于 2018-12-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分享一下关于仿老壶的看法:


        仿老壶,如果是仿名家壶或古代壶,因为市场价格高,认真仿的人,都肯下足本钱,找高手,用足料来仿的。所以,除非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一般人是难以辨别的,故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而且这样的仿老壶,本身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


        如果是仿早期老厂的工艺壶和实用壶,一般来说,会有以下几种情形:


     1,   同时期仿 —— 厂外仿厂内的。如果同是厂内工手,用厂内带出去的泥,一般差别不算大,只欠些窑火而已,发茶性稍微受损。


     2,   后期仿前期的 -——一般为90年代仿80年代或更早的。泥料质量已经有明显的不如前期,就算是找厂内工手仿,出来的壶,其发茶性质量,已经减半。但大多终为原矿紫砂,故手上有这些仿老壶的人,也不会愿意低价抛售。


      3,   现代仿早期的 - 为近几年来仿八九十年代的。大多用二次烧成技术成型,泥料亦不会用原矿紫砂,形制方面亦明显的保持不了原有的水平。故不论是外观上,还是手感上,都明显的没质感,或带浮光。发茶性则差得更远了,没有明显的紫砂发茶特征了。现在市场上大量流通的低价“老厂壶“,以这类仿品为主。

       这三者,不管如何仿,其发茶性在一定程度上已受损,也就是实用性受损。


        同样的喜欢紫砂,每个人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人喜欢它静态艺术之美,有人喜欢它动态用壶之美,也有人想要两者兼顾。
        但不管侧重点是什么,用料为传统意义上的紫砂,应该是个基础。失去了泥质之美,想追求静态之美,则有如一句禅语里说的:“空花岂得兼求果”。
        所以,用壶的基础,在于了解壶的发茶性,也是对紫砂的一种最根本的了解。当审视表象不足以下定论时,壶的发茶性,会让你看出很多东西。


        壶的发茶性,如人的本性,为紫砂壶的根本灵魂,失去了发茶性的紫砂壶,是难以攀登上壶艺的最高峰的。

24#
发表于 2018-12-1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砂工艺厂陈列室原藏有俞国良制红传炉壶、色泽艳丽而不嫣、沉稳而不娇,被称为“大红袍”,公认的上好极品红坭。而与俞国良同时期的其他紫砂艺人的作品,都无这种上佳坭色。究其原因,抗战前,宜兴县县长钟竟成,要做一批红坭茶壶送人,选中名家俞国良制作,而坭料有钟安排泥坊炼制,所以俞国良有缘得此优质红泥,钟所需茶壶,皆钤“钟竟成赠”方章,有掇球、仿鼓、线元、传胪等款式,余坭悉数归俞国良所有。而同期其他艺人,做壶为养家糊口,不可能出高价去选购优质泥。而所谓优质红泥,就是石黄含量多的红泥。
近年来,又盛传石黄再现。书刊杂志,口头传播,不乏声势。此石黄是指一种外壳黑褐色硬如铁,包裹一种和煮熟蛋黄十分相象的矿物。因其形色如蛋黄,就把它称为石黄。一九八二年,我就此请教顾景舟先生,顾老指出,这叫“烟瘪只”,缘何得此名?以前年长之人,喜抽黄烟,用一皮袋装烟丝,需抽烟时从袋内捻出少许,按捺在烟筒头内,点火即抽。随时把袋口收紧,以免散落。烟丝含油,经长期触摸,皮袋就黑不溜秋。二者十分相像,就把这个矿物叫“烟瘪只”,因为含铁量很高,经高温就呈黑色,旧时开采红坭,视其为废料,丢弃一边。(“烟瘪只”的问题可参见◎认知红泥)至今,红坭矿土已久未见,正宗的矿藏或淹没,或尚未发现,但愿有朝一日,重现天日
◎纯朱泥和红泥区别   朱泥是紅泥中之精品、因主要成份為紅泥(含鐵量極高)、又產在嫩泥礦之下層,又稱「未觸風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風化的土塊、質堅如頑石、但遇水則自行潰散。  朱泥和紅泥最明顯差別在燒成溫度、及成品音訊高尖。  目前朱泥礦是明顯減少了、但有一原則不變、只要有紅泥朱泥則不滅。  朱泥壺因燒成不易、一般正規工手(指紫砂工藝廠)是不願去作的、因為朱泥的收縮比有20%~50%之高(一般紫砂約8%~15%就不得了)、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各價位款式之朱泥壺若不整口(用金剛砂磨平口蓋)實難登上一級品。有些了解朱泥壺特性之壺友也只有在三點上要求、對於口蓋要求則見人見智、因人而異了。
朱泥是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但是与红泥又有本质的区别,属于中高档的泥料。纯朱泥和红泥有本质的区别:  1.两者的原矿不一样:红泥是“五色土”里面普通的泥料,而纯朱泥的原矿是石黄石。  2.两者的收缩比不一样:红泥的收缩比是14%左右,而纯朱泥的收缩比是30%左右。  3.两者的窑温不一样:红泥的窑温是1100度,而纯朱泥的窑温是1080度。  4.两者的色泽、质感不一样:红泥:呈光洁明亮红中略带一点橙色,而纯朱泥:朱红略泛桔光,温润透明质感很好。  5.两者的成型工艺不一样: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都可以做,而纯朱泥:成型工艺很困难,大的壶型没办法做,小的壶型做出来可爱生动。
◎ 认知红泥
在研究紫砂原料的过程中,一般人很少顾及紫砂五色土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红泥。在众多历史文献中,大多数只是摘抄《阳羡茗壶系》中提到的“嫩泥,出赵庄山,和以一切色土,乃黏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泥。”据前辈考证,一般认为石黄泥就是红泥。
前一段时间,为了验证一下,我分别到蒋笠、红卫等采矿现场看了一下,并分别购买了一点样品,想补充一下紫砂原料的组成,也为后来者作一点铺垫。
一、 红泥产于何处:
1、 历史上产红泥地——赵庄,已不产红泥。据采矿人说赵庄曾经产出质量非常好的红泥。但前几年*近川埠乡的赵庄嫩红泥矿也已停产。
2、 因为赵庄红泥产量的减少,在解放后逐渐用川埠红泥替代:如在六、七十年代,紫砂一厂雕塑车间赵洪生师兄为了开发灌浆红泥,在川埠、丁山等处寻找矿源。后在川埠煤矿医院身址处取得一批特别鲜红漂亮的红泥。后来紫砂一厂的红泥也主要用川埠红泥配制。目前,红泥矿主要集中在川埠乡的蒋笠、红卫等处,一般用来配制所谓的“朱泥”。
3、 黄龙山矿也产红泥,且有两种,产量很小。其性能也与紫泥想类似且耐高温。
4、 我们实地调查中发现,赵庄矿与川埠蒋笠部分矿实属同一矿脉。以山脊为界:山南为赵庄,山北为川埠蒋笠。我们在蒋笠矿上取道一小样,如同顾景舟所讲的“红泥应不溶于水”,该矿土不溶于水,且成石块状,烧出后不结晶,呈鲜红色,可惜其量很少;但说不定以后能在蒋笠矿开采到真正的“石黄泥”。
5、根据采样,我做了一些实验,具体见(附表1),从表中性能状况我们知道川埠红泥收缩大,烧成温度低且结晶度高,泥性重,不适合拍打成型。但黄龙山红泥适合拍打成型且耐高温,颜色不是鲜红色。
二、 泥样组成分析:(工艺性能分析)
1、 可塑性
粘土中其可塑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固相与液相的性质和数量。红卫、蒋笠的红泥溶于水,成细腻状泥糊,由于其颗粒小、少,其分散程度大,比表面积就小,相对可塑性就高于黄龙山红泥。
另外,粉质岩中的颗粒一般呈棱角状结构,而页岩中颗粒一般呈层状结构的可塑性优于棱角结构的,故黄龙山嫩红泥可塑性略好于黄龙山红泥。紫泥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红泥,但收缩小。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红泥出产地的差异:
1、可塑性差异 红卫、蒋笠红泥>黄龙山嫩红泥>黄龙山红泥>黄龙山紫泥
2、干燥收缩 由于红泥溶于水,其颗粒细,且颗粒间包围的水分子多,故其干燥收缩明显高于紫泥,在生产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3、 烧结温度 根据表中我们看到红泥的AL2O3含量高于紫泥,其耐火度烧温度应高于紫泥,但实际生产中红泥烧结温度低于紫泥
其实,烧成温度的高低除了坯料成分外,还与坯料的细度有关,其颗粒的影响是最大的,坯料颗粒细,则比表面大、能量高,烧结活性大,易于烧结;若坯料颗粒度大,则堆积密度小,颗粒的接触界面小,不利于传质的传热,不利于烧结,故而沙性越重烧结温度越高。
另外,表中也反映出红泥中含铁氧化物较多时,说明粘土中含的杂质越多,则耐火度就越低,烧结温度也较低。
同时,黄龙山红泥中AL2O3的含量高于其它红泥,其耐火度与烧结温度也高。
烧结温度比较:川埠红泥<黄龙山红泥≤紫泥
总的来说,由于红泥的高可塑性反而影响了紫砂泥的成型工艺中的拍打承力,故而不适宜于制作略大的红泥茶壶。同样其烧成过程中容易烧结,影响其透气性,泡茶养壶的时间过程就长。
三、 关于石黄、石红
现今所称的石黄与古人所称的已有区别,根据潘持平老师《天青、石黄坭中极品》一文,现在的石黄就是所指的“烟瘪只”,其实它的学名为黄铁矿结核,常见于页岩和泥岩,通常以圆形、葡萄状或圆柱状结核产出;其形状多变化,板状或蛋形,甚至全近有机体的外表。形成于富含黄铁矿的页岩、粘土和其它泥质岩中。现在一般采矿人把球状、圆柱状、蛋状叫“石黄”,麻将块状的、片状的叫“石红”。一般球状的,类似鸡蛋的石黄,外表成暗红色、黑色,如蛋壳一般。内部类似蛋核,有一层土黄色泥包裹或成暗红色状剖开后,有些仍有多层组成:一层土黄泥包裹一层暗红色“石红”,甚至蛋核中心有乌泥与水或全是土黄泥。一般其产于嫩泥矿中,一层一层,产量很少;有蛋形、块状的,其形状、结构也是千变万化。在蒋笠红泥矿层中我们也采集到类似的蛋形石黄。
在实验中我们也锻炼了“石黄”中土黄色泥与暗红色蛋核。土黄色泥呈红色,而暗红色核呈黑色,这也验证了父辈一则故事:据说王寅“烟瘪只”春老师说到红泥,常说类似“烟瘪只”的石黄的核内泥;而顾老则反驳他,认为“烟瘪只”不是红泥,烧出来是黑的。其实两位老人都是对的,只是自然界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王老拿到的一批蛋核全是泥的“烟瘪只”而已,烧出来同样
2、红泥矿样由台西矿陈伟先生协助采集。
4)其他泥料
◎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
◎ 所谓小红泥:是采矿人根据经验区别于一般块状红泥的一种叫法。
◎ 黄龙山嫩红泥 是为了区别黄龙山红泥的一种叫法,其介于粉质岩与页岩间,而黄龙山红泥属于粉砂岩。
5)泥的色泽
为改变紫砂单一色泽和器表的肌理效果,满足工艺变化和造型设计上的需要,如掺以粗砂或冈砂,充分运用泥与砂粒收缩率不同的特点,烧成后的茗壶表面珠粒隐如香梨表皮,紫砂业界俗称”梨皮泥“(与本山绿泥所谓的梨皮不同)。同盟者也可把几种泥料混和相配及变换烧制位置,高火色深沉,低火则色浅,壶色分别会产生:深紫色,栗色,紫茄色,朱砂紫色,海棠紫色,大红袍色,天青水碧色,琅纤翠色,黛墨色,淡墨色,葵黄色,冷金黄色,墨绿色,枇杷黄色等多种颜色。
早在1920年前后,就有紫砂泥中添加金属氧化物着色剂的先例,如本山绿泥加入白泥和氧化钴成为墨绿泥,紫泥中加入氧化锰成为拼料泥,呈紫中泛蓝色等。
近年来,随着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产量的减少,采用纯净陶土添加氧化物作色剂或用新的矿土替代,表面装饰随着造型而增色,配制了许多新泥种,如菜椒泥,纯青泥,碧纯泥,芒果黄泥,大红泥(非彼大红泥)等。但由于表面玻璃相重,收缩率大,终不如老壶纯朴。 常见泥色相拼有; 本山绿泥与紫泥相拼,制成团泥 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加入适量氧化钴,制成墨绿泥 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加入适量铬锡黄,制成枇杷黄 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加入适量铬绿,制成菜茄泥 紫泥加入适量氧化锰,制成褐色拼料泥 紫泥加入氧化钴及氧化锰,制成黑料泥 伏东红泥加入适量铁红粉,制成朱红泥
紫砂茗壶随窑炉烧成温度的变化,会产生深浅浓淡不同的色泽,如茗壶中需加入的金属氧化物一般不宜超过千分之五,否则茗壶使用时间一长,壶表面会产生龟裂纹。
窑变;是指陶瓷素坯在窑火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多指挂釉产品的釉色变化,紫砂陶内外不施釉,但它的发色效果也会在窑火的变化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紫砂泥中的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因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含化学成分,如氧化硅,氧化铝等含量也不尽相同。龙窑烧炼时,会因四季温差,季节变化遇风遇雨,以及茅草的多寡干湿,烧窑工的发火技能高低发生各种变化,装窑火路和窑内的畅阻,也都能给烧造器皿的颜色带来影响。无论是天青坭还是老红坭,优质的坭料,还需恰到好处的窑温和气氛,方显英雄本色。而窑温以临界为最佳。如许四海镇馆之宝“大亨掇只壶”,壶身有二个不易察觉的小气泡,可见已达窑温极限。若再高一点,小气泡将成为大气泡,此壶就成了废品;若窑温不够,颜色就不会这么漂亮。所以窑场上叫“火里求财”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泽取于自然泥色,程序是这样的:先将各色原料分开碾细,然后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层蜡膏,即为有用的色浆原料,烧成后永不消褪。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醮浆红泥,仿金属光泽液等化妆土,丰富了紫砂产品的色彩。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与粘土、云母、赤铁矿共生一体。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粉碎至一定细度,不必与其它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虽说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则判若霄坏。若论色泽的瑰丽朴雅,质地的优良,当推宜陶为独步。但最使人引起艺术情趣的,要数那造型洗练别致,线条刚劲流畅,比例确切恰当,色泽纯朴古雅,经艺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金石、书画、镌刻于一体,使紫砂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实用器皿。


================================


综上所述,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可塑性好。以紫泥为例,它的液限为33.4%,塑限15.9%,指数为 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单独制成,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艺;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进行加工。这样大的工艺容量,就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保证。
2、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

25#
发表于 2018-12-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假泥料在宜兴周边的长兴、广德盛产,这些地域含有大量的瓷土矿石、粘土和有砂性的“紫砂矿”,用这些矿料制作出来的紫砂壶“毒性”了得,它们的粘性比真正的紫砂还要大。为了增加新鲜感,造假者还会在泥料中添加色素,调出五颜六色的紫砂壶,长期使用有害人体。
▲ 颜色鲜艳怪异的化工壶
这些不当的商家利用机械、灌浆泥料、拉胚作出了更加迎合市场的低价壶,却打着宜兴紫砂壶的旗号,让人们认为所有紫砂壶都是如此的。不了解紫砂的人更加容易被混淆。
很多人都说其他地方也生产紫砂壶啊,不是宜兴才有的。但是在1987年,轻工部全国陶瓷标准中心在制定国家各类陶瓷的标准时,花费近2年的时间,走遍了全国各地所有生产类似紫砂陶土的地方,采取了样品测试。
▲ 各类紫砂矿料的图谱
当时从陕西延安到河南宝丰,从云南建水到了广东地区都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团队经过深入的调查和测试,发现这些地方的矿料烧制后确实是能够呈现出红色,在测试透气性、吸附性、强度、制作工艺的时候,发现这些紫砂所有的特性都不显著,因此不能说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紫砂泥,所以最后定稿时,那些矿料被纳入的是“红色陶土”中,也就是说,在紫砂陶器国家标准里,宜兴是紫砂的独家产源。
▲ 挖出来的紫砂原矿
不是一经面世的矿料就是好泥料
▲ 风化中的矿料 — 蜀工坊
所有泥料最初挖出来都是岩石,有些重达几百斤。好的泥料需要几年的时间露天风吹雨打,这个时间不怕长,就怕短了风化不好。
好泥料需要时间锤炼,人心亦要经得起考验。好几年的时间等待风化,难免有些人想急切的让原矿石变为速成品的泥料,但是用好的泥料做壶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手感非常温润,在指间流转有棉花的柔软,有泥石的劲道!
▲ 风化后还需要捶打碎石
买壶的时候怎么选择紫砂壶?
我们主要说说自用的紫砂壶,其实只要泥料、器形、工艺细节到位就可以了,不要只追求价钱和壶艺师的名气,大概来说有四点建议给大家:
1、平常多接触关于泥料的东西,关于紫砂泥料真的可以将上整整一天一夜,它的体系很庞大,想要分清楚所有泥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那么就尽量请教身边懂紫砂的朋友。如果有机会,可以来到宜兴,我们的展厅对外开放,也有老师为你讲解紫砂相关的问题。
2、找自己喜欢的器形,每把壶都有它的题材,这个题材是一把壶的魂,因此要挑选你喜欢的。
3、看一把壶的出水、大小、使用是否方便顺手,一般可以考虑圆器,因为空间足够适合茶叶舒展,大小也根据自己平时几个人喝茶来定。
4、你喜欢的茶叶要和自己喜欢的壶也配,比如你喜欢茶色深浓的茶叶,就要选择深色壶,像朱泥和紫泥,如果喜欢太平猴魁,就选择像段泥这样泥色浅的来用。

26#
发表于 2018-12-2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炉真经
  时隔17年,另一位民国制壶名手俞国良,以一件极具中国气派的四方红大传炉壶,获得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

  传炉壶,世人称其为紫砂壶中的稀世珍品。今天的紫砂艺人说到制作难度大的壶,总是异口同声地说传炉壶。而俞国良的传炉壶仿佛天成。该壶精选泥质最好的大红泥制作(可惜,这样的大红泥已经绝迹)。烧成的火候也堪称极佳;色泽朱红、肌理滋润、端庄大器、光彩鉴人。

  俞国良生于无锡锡山乡下。没有资料表明他师从何人,但他成名很早。有记载的1900年,俞国良26岁,正是英姿勃发的年龄,两广总督端方居然大驾请他造壶。端方何许人也?此公乃满洲正白旗人,在晚清政坛上占有重要位置。史料称他是中国第一个农工商总局的“局长”,他曾领衔奏请停止科举考试,废除了流行1300年的科举制度;他创办了中国的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他创建了中国的第一个幼儿园;他还建立了各类大、中、小学200多所;他还向国外派遣了留学生1000多人。他收藏有《红楼梦》原稿早期手抄本。他在国内首先使用照相机,他还最早在国内放映电影。可是没有人知道,他还是个超级紫砂壶迷。他家里藏有明清诸家的紫砂精品上百件。他请俞国良造壶,当非偶然。俞国良的紫砂传器古意盎然且气度非凡。在当时资讯并不发达的社会,俞国良的名字传到一个朝廷重臣耳中,非常不易。但不知情的人为俞国良捏把汗,其实,俞国良早就见过世面,更年轻的时候,他就受聘于苏州大儒吴大徵家制壶。吴大徵(1835-1902)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樵等。官至湖南巡抚。平生致力于古器物研究,为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吴大徵喜欢把紫砂艺人请到家中制壶,俞国良并不是第一个。俞国良在吴大徵家见过的“世面”为他日后闯荡江湖奠定了基础。试想,一个紫砂艺人居然被那样显赫的达官贵人请至家中,不说鲤鱼跳龙门,至少也是身价倍增吧。其实未必,那端方是个清廉之官,囊中虽不羞涩,然而从来计较着开源节流。工钱不会少他一文,但出手肯定不会一掷千金;吴大徵也一样,为官时两袖清风,请俞国良来家制壶时,已经辞官多时,虽然家底颇殷,但布衣肚量,充其量让俞国良吃饱穿暖而已,给些工钱也是有限的。要说收获,俞国良首先得到的是眼界的开阔,其次是心理的满足,至于江湖上的虚名,多了也就麻木了,旧时的名人哪像今天,题个字,剪个彩,开个讲坛,都可以拿厚厚的红包,从而富得流油。俞国良日后的清贫生活表明,他年轻时口袋里并无积攒多少银两。

  俞国良为端方造壶,还有一段佳话。端方非常喜欢俞壶,因为他也参与设计了某些壶样,如果壶底打上他的印章,那应该不算“侵权”,而且,官大人参与制壶,是多大的一桩美事!俞国良造壶,本来就是为了让端方大人高兴,于是,只要端方中意的壶,壶底和壶把反面,便都分别打上了端方的雅号与别号:“陶斋”、“宝华盦”之类。

  俞国良的传世之作“红大传炉壶”,应该是他成名之后的作品。从器型上看,俞国良制作此壶时,气度安详,心态沉静,那种淡定的神韵贯穿全壶。而技艺层面上的东西,反而是退而求其次的了。艺人创作时的心态非常重要,“无求”就是大求,而“有求”反而是难求。此话怎讲?古人做壶时,心情散淡,不像我们今天的艺人,壶还没做好,就想着要去评奖,去拍卖,去炒作。那种急吼吼的样子,那种肤浅与浮躁,全部暴露在壶上了。古人不是这样的,他笃悠悠地做壶,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生活虽然清苦,但每一天的日子像天上的流云一样舒展,一点也没有那些名利的困扰。俞国良的时代兵荒马乱,艺人的地位非常边缘,俞国良是个明白人,中年之后,他已经把自己后半生的路途看得非常清楚,既然靠做壶不能发财,那壶多做又何益?还不如做得少些,做得好些。红大传炉壶,正是这样的产物。它就是俞国良自己的缩影,从容,恬淡,舒展,洒脱。说最高的技巧就是无技巧,那并不是真的不要技巧,而是大技若无,大艺不雕。那种境界,一般艺人何能企及?
俞国良的另一件作品“九果壶”,则体现出他模拟大自然生物百态的功力与才情。九果,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界的九种果品,分别是乌菱、白果、瓜子、花生、白藕、莲心、蘑菇、蚕豆、核桃。清末瞿应绍曾经做过此壶,难度非常之大。俞国良做这把壶,内心还有着草根艺人对生活的感恩,这些寻常的果品,有着草根生活的暖意,是上苍赐予老百姓的吉祥物品。九,作为数字,在中国民间,既是最大,又最吉祥,它暗合着“久”,甚合于百姓祈福纳祥的心态。俞国良在这里显示了他卓越的仿生制作能力,仅仅用“乱真”二字来表达是不够的,那些果品,仿佛有感应,有呼吸。你捧着这把壶,心就觉得满满,生活纵然清苦,可念想还是蛮多,造物主一点也不想亏待我们。就像壶里的酽茶,初入口有点苦;一会儿回甘,满嘴都生津,一直甜到心里。

  俞国良还有一件值得称道的代表作品“梅花周盘壶”。此壶构思巧妙,为六瓣梅花形状,壶体的线面交待非常清楚,细部刻画周到而传神。整个壶型,确有一种冰清玉洁的韵味。这件作品获得了“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这是一项非常高的荣誉,旧时评奖,少而难得,简直是百年一遇。俞国良很看重这个奖,特镌长形楷书章,以表纪念。这一年是民国25年,俞国良已经63岁。

  俞国良并不像一般的紫砂艺人那样,一生都趴在自己的作坊里。他的前半生行踪漂泊不定,即便是忠实的壶迷,也是只见其壶,不见其人。一直到他晚年,才在蜀山脚下的木石村定居下来。之前他有否婚姻?现存的资料皆语焉不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60岁的时候还是孤身一人,这时的俞国良对生活的要求已经非常低,贫与病,从来是一对孪生兄弟。他身体多病,需要一个女人来照顾。于是在朋友的撮合下,他与一位邵氏之寡妇结为夫妻。那邵氏寡妇膝下尚有一儿一女,儿名邵陆大,小女名叫宝琴,皆聪明懂事,俞国良视如己出,非常疼爱。他决心把自己毕生的壶艺都传给他们。每日里,必有造壶之课,那样耐心细致的耳提面命,让邵氏兄妹如沐春风。俞国良告诫他们,做壶必得先做好人,人要厚道正直,要仁爱待人,人品和壶品是一脉相传的。俞国良还教他们制作许多造壶的工具,其实,所谓造壶的“秘笈”,多半就在工具里。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俞国良内心非常珍惜邵氏寡妇和两个儿女给他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他觉得,人奋斗一生,最后需要的就这么简单,一个温暖的屋顶下一张热气腾腾的饭桌,一个温暖的被窝里有一个可以说说知心话的老伴。最后他都得到了,所以他格外地感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就像一盏油灯,已经耗尽了它最后的灯油。有一天他让邵氏搀着,去蜀山上看一处坟地,那蜀山郁郁葱葱,山坡上坟茔点点,触目皆是陶工与壶手们最后的安息之地。走到一朝南向阳之坡地,俞国良驻足停留,环顾四周,但见暮云春树,苍苍茫茫。他颤颤巍巍地用拐杖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说:“此处甚好!”

  一个月后,俞国良长眠于此。

  在最后留给家人的一份清单上,俞国良一笔不苟抄录了他留存于世的60件壶艺作品。那是他全部智慧与才情的见证。中国近代紫砂史应该感谢这位只活了65岁的紫砂巨匠,他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部融入了那一把把带有生命温度的紫砂壶里。




27#
发表于 2018-12-21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28#
发表于 2018-12-2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29#
发表于 2018-12-26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常有老兄问我,这种壶有没有收藏价值?收藏价值多大?因为现在好多的宣传都会向你传达这么一个信息:甭管壶的新老,只有名家的,做工精细的,有艺术价值的壶,才会有收藏价值;只有从大师本人手上拿的壶,才是正规的进壶渠道。


这批库存壶,品种非常多。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砂好、型好!这是做不了假的,比如,受藏家热捧的“甲子泥”(是台湾同胞对80年代初期一厂普紫和拼料的通称;此类紫砂的胎土里用肉眼即可以看到不规则且細小的黄色与黑色的矿粒,黑色颗粒尤其明显,俗称黑麻胎土或黑星胎土。这一时期的泥质极佳,泥的质感好,泡养变化大,藏家玩家们为之倾心不已。年代大约在1983年—1987年的一厂无标志期),还有什么“年糕泥”,段泥,都是着水既见效果,而且泡出的茶格外好喝,本人实验过的!


下面也是一位网上兄弟的真实感受,也转载一下:回想自己玩壶历程,从一个玩新壶入手的紫砂爱好者,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全手工,放弃了气密性,放弃了出水不散花,放弃了口沿不滴水,选择了做工“粗糙”,“模具成型”的一厂壶,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只是因为一厂的这段历史?怀旧?泥料好?价位适中?


细想下来,绝不尽然。


我玩壶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想买一把石瓢壶,个头还要小巧,也就是说最开始关注的是“器形”,随着对泥料,对窑火,对历史的学习研究后,最终关注的还是那个“器形”。


厂壶之所以能深深吸引我的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器形,一把壶的神韵主要是从器形中体现出来的,一厂由于有国营厂的便利条件,有机会参照经典器形的古壶来打样设计。另外,一厂有良好的师承关系,从设计理念也是由传统而来。再有,一厂拥有当时真正的紫砂大师级人物设计开发壶型,器形确实可谓“经典”二字。


紫砂壶和大多传统文化一样,之所以能源远流长,不是因为不断创新,而是因为继承传统。厂壶的器形正是因为继承了传统,才耐人品味,百看不厌。
老壶和新壶的审美标准略不同,一般见的老壶也是过去的商品壶,局部的处理不象新壶那么讲究就是所谓的粗,但是它韵味和整体的气度是值得欣赏和玩味的。老壶也有局部处理细致的,那种一般很少见,这种老壶价格也很高”


所以不用我细说了吧,只能靠你慢慢体会了。


这批壶中,最没有争议的品种,大概就属于那种莲芯壶了(也有叫莲蓬壶、莲子壶的),就是那种盖子上有莲蓬子,莲蓬子还能活动的那种壶。我见到网上有让人鉴定评论的,有人认为是50年代的,有人认为应该到了80年代。总之,这种壶,还有那种鱼化龙壶,没人认为它是仿的或假的,因为它“普”,“量大的很”,“泡泡茶还可以,没有收藏价值”。


我在买这批壶时,也有这种感觉,觉得太普通,不大想要它们。不过,现在看看,也觉得挺好,“普”也意味着有群众基础,器形经典啊!销售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去年2012年的时候,我见到有人大量批发出售,120元一把,到了年底,就要价到了450元每把----你说它有没有收藏价值呢?大家都还记得那种狮子太保图案的瓷器吧,90年代未21世纪初的时候,满市场都是啊,太普了,最多的是茶壶、还有笔筒、帽筒,价格也不贵,因为是大路货,基本上没有假的。现在呢,网上出现一个,那可是“精品”啊,一个帽筒都几千元了!自然,仿品在市场上也出现了。


另外,我说过,这批壶可以进博物馆,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是在“吹牛”。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博物馆连最普通、最有时代特征的莲芯壶、鱼化龙都没有,那算什么博物馆?博物馆在选择藏品时,难道不应该选择那些特别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壶吗?这一点,我想,就是要比一般的大师壶有优势!而且,大浪淘砂,真正的、被人民群众认可的“大师”,会在历史上留下几个?

30#
发表于 2018-12-26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还是紫砂的问题。据说,有的宜兴人认为宜兴的紫砂是不值钱的,存量大的很,还能够开采多少多少年;宜兴以前库存的紫砂都能让宜兴人做多少多少年的壶。这点,我们姑且相信它是真的。但是,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还会有印象,21世纪初,全国各地河里的砂子是不值钱的,那时,在我的老家,你把车子开进河床里,受受累,自己装上,没人找你要钱。几年过去了,现在河里的砂子早被挖得净光,不但如此,连当地的水库里都有了吸砂船,还得费尽心思的竞争承包!想用砂子,不用你受累了,只要有钞票,保证送到你所要求的位置。


咱不知道,宜兴的紫砂是否比全国各地河里的砂子多,但宜兴的紫砂壶,全世界却是独此一家!因此,你要充分相信咱们国人的能量,一个小小的愚公,通过挖山不止的方法,都能掏空太行、王屋二山,宜兴的紫砂,如果不是政府保护,还能够折腾几年?当然,即使真的挖空了,聪明勤劳的宜兴兄弟也有的是办法,否则,封矿后,市场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紫砂壶”了,特便宜,几十元钱一套,包装精美,还带杯子呢!但是不是宜兴的紫砂,咱就真的不好说了。因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一把真正意义上的、让人放心的“宜兴紫砂壶”就是一种奢望!你说,那时,价格能便宜吗?
与其现在还在犹豫,不如趁早下手,抢一把先!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6-21 15:1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