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标题: 普洱茶的制作、陈储、转化中迟早都会被人揭开的秘密 [打印本页]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4 11:58
标题: 普洱茶的制作、陈储、转化中迟早都会被人揭开的秘密
如主题,既然早晚都会被人揭开,那梁某还是做这个丑人吧。反正这么多年来,咱一直都在做出头鸟。

一.普洱茶为什么要用来做压制品?这个问题已经问了几十年,到今天实在没有一个可信的同时具有科学依据的答案。按照最传统的普洱茶制作工艺,是离地吊篮,将茶投入篮中,施水,让其粘结成团,待有客买茶,再行拆散,蒸压成型。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让茶品加速发酵,篮是透风的,茶之间也是有空间的,这种状态下水不会过份的浸泡茶,而是会在较短干透。这是数十年甚至百年前普洱茶制作最传统的后发酵工艺。

二.30年前到最近几年前坊间能够听到关于普洱茶做压制的目的是什么呢?方便运输、方便储存、压制品能最大程度保存茶品的香味,茶精层有些类近似保护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茶心层的茶品香气的流失。

三.最近几年又有新的概念,那就是压制品茶心部分更容易受到水作用而得以更快发酵,转化更多好的物质。

以上的三条,是坊间圈内最流行的老一派茶商们共识的“教义”,坚持以上三种观点的同好或同行,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散茶是不宜存放的,甚至会越存越差。就此问题,梁权会就事论事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观点,不抄袭,不杜撰,支持正本清源,谢绝自欺欺人。

答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是毛茶杀青后的加速后发酵,这种后发酵的效果,会直接导致茶品氧化,冲泡效果红汤,是人工催熟工艺,和本质意义上的晒青毛茶完全不是一回事。和这种做法最接近的,并不是我们现在能够接触到的任何一片古树青饼或者台地料生沱。而是熟茶、或红茶、或黑茶。如果这才是最传统的普洱茶,那我们手里的各种生饼,有可能存储出真正的1949年之前的任何一款真正老茶(非后期造假的各种号级茶)的效果吗?真的有可能吗?存储工序和撒水工艺都不同了,还能一样吗?

答二:压制后的茶品方便运输、方便存储等概念我本人完全认同,但我也会附加四字概念,那就是:方便造假!为何梁权这么说呢?那就要分为几个要点来逐一解释:

A:掺料造假:
压制品的“封面”和“封底”可以布置的很好看,叶大芽肥,茶材完整,但茶心部呢?粗梗、黄片、烂叶等绝不可能浪费,再掺点乱七八道的东西进去,一袋散茶压成一片饼,里面的完整的好料子能占到百分之30已经算很对得起你了。要问有没有用纯粹的好料子压的?当然有!问题是,那是千里挑一甚至几千里挑一啊。你沿着饼边横向拉断一块,然后把茶投进碗里用开水泡散,看看你的掰下来的茶是不是长得都跟茶饼的“封面”一样,再拿着泡开了茶去对照一下你库存的高端散料,价格是差不多了,茶是一样的吗?面/心/底完全一致的好料子,横向拉断泡散后完整的一芽两叶精采精制、柔软又有弹性+主叶脉清晰肥厚的茶品,在俺20年普洱茶生涯中所能接触到的尚不到5款,即一只手都数的出来。那你做的是什么茶呢?

B:工艺造假:
茶品晒干后的效果,一如白菜晒干后的效果,那叫“菜干”。干茶蒸软后一如菜干蒸软后的效果,用百公斤的石头柱子甚至超过一吨压强的钢模压制后会变成啥?蒸软的菜干那么压一下会变成啥呢?茶叶被压僵了是必然的,茶品表面的纤维质结构必定被压断,叶表的细胞壁必定被压破,那叫什么?那叫强制破坏叶片结构同时让水作用导致茶叶提前后发酵。那茶叶的香型、山场气息、内含物质还能完整的保存吗?我们通过破坏了叶体本质结构,让其加速后发酵,还要茶在未来若干年保持特有的品种风味,这真的可能吗?动动脑子稍微想想,豆腐和腐乳之间的区别是啥?猪肉和火腿之间的区别又是啥?压出来的饼茶和毛茶的味道基本上不一样了,孰之过?

C.概念造假:
现在满世界见到的九块九包邮的老班章,八十八块一片的冰岛古树,二十八一片的易武古树.....只有用华丽的包装,精制印刷的版面,标注XX限量,那才能骗到生客。生客们新手们最信的是什么?等待收礼的大户官员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当然是包装上的描述!包装纸上写的越稀有越罕见,就越得人钟爱。又能有多少人真的能懂那纸下包装的是什么。

答三:
通过水作用下发酵转化出更多的好的物质?蒸的温度和水作用,难道不是二次发酵?
请问:转化出什么更好喝的物质了?梁权总说:无论普洱茶的新老,我们要的是好喝,无论是新喝还是存了再喝,目的都是希望更好喝。既然你提到转化后变得更好了,你时不时的提出微生物概念、酶促概念....那在微生物和水作用下,究竟转出了什么东西是更让我们觉得是好的口感的呢?你能回答一下吗?究竟生成了什么物质让我们觉得茶更好喝了?是什么物质?请给出详细的数据。别绕开话题,我要问你的是:存储了之后,有什么东西增加了让茶变得更好喝了?

我知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百分之99的茶商或者做茶的都答不上来,要么挠头要么绕开话题要么怒目而视但手足无措。

糖是甜的,黄连是苦的难道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辨别吗?你的目的究竟是让一个普通市民学会什么叫微生物化学还是教他喝好喝的茶?

不禁要特别仔细的问一句了:我们喝的茶喝的是什么?

梁权说:一泡茶能带来好的口感(味觉非嗅觉)最主要的就三种物质:
1.茶氨酸——也就是茶的滋味。肉有肉味,酒有酒味,菜有菜味,这些食品的味道其实就是氨基酸。在茶里面,我们一般都叫茶氨酸。

2.糖类——茶叶里面含有蔗糖、葡萄糖、淀粉等各种单糖多糖,进嘴后的甜是能够给我们大脑带来愉悦的一种主要的美好感觉。

3.果胶——果胶不是味道,而是能够增加茶汤的浓度、粘稠度、滑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茶汤厚的物质,就是果胶。

那通过高温蒸高压强让茶品加速转化后,糖类是不会减少的,果胶也会随着细胞壁破坏后加速溶出,压制品冲泡口感必定会必散茶析出茶质的指数快得多,也就是泡茶后会感觉浓度明显高了。那请问,茶氨酸经过这样的二次发酵,还能保持完整吗?还能保持会原有的山场气息吗?我们不是炖鲍鱼的概念,现在要吃的是蓝鳍金枪鱼生,是生吃。你直接把鱼放到蒸笼上蒸熟了,我们先不讨论蒸熟了好吃与否,那请问蒸熟的和生吃的味道还会是一样的吗?你究竟要讨论这两泡茶那个好喝,还是要跟我讨论究竟哪一泡才是老班章?你先问问你自己,你是在跟我讨论什么话题?是讨论真假还是讨论优劣?再者,只有品质相对差,口感相对涩的生茶才更需要做深度发酵,让苦涩味降低甜度增加。精采精制古纯散料有这个必要吗?你是拿苦茶去做压制,还是拿好茶去做压制呢?

三个答题都答完了。那必须要把散茶是否值得存放的问题认真说清楚了。

究竟什么茶值得存放的问题,还有就是,普洱茶究竟是不是一定要经过存放才能好喝的问题。
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各种历史遗留下来的散茶品,无论是乌龙茶系、白茶系、炒茶系、绿茶系,在最近十年内已经基本上被重新定义了,那就是各种茶只要工艺没做坏的基本上都能长期存储,而存储下来的效果都不会太差。普洱茶能够遗留下来的最老的散茶,好像是在50年代就有了很多铁罐装散茶,我本人认真的喝过,而且是非常认真的从头喝到尾,最后还是煮了喝。我会说,真的很好喝,和现在大家接触到的什么红印蓝铁完全不是一回事,单纯就好喝程度完全超越坊间流通的各类古董茶。而那些80年代的普洱熟散,到现在等重等冲泡手法和那些同期压制熟茶相比较,也绝不会逊色半分,那由此说明了啥呢?散茶不是不能放,而是有人为了造假骗钱而杜撰出来的谎言。因为散茶太难造假了,压制品则怎么做都行。

那很多茶叶为什么要在后续加湿存储呢?答案必须要根据历史遗留的各种茶品做一次分析。

问:什么茶品在后续存储中最容易出不好感觉:
答:乌龙茶、绿茶

问:这两项茶品主要会出什么不好味道?
答:酸腐味

问:酸腐味是怎么出现的?
答:杀青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焙火时间太久、在烘房内时间过长...说白了就是温度过高导致茶叶内内含活性酶大量死亡后的效果,存久了活性酶死亡后变成的酸腐味。

那.........:
是的,用水作用加速发酵,让微生物使得茶品表面已经死掉的活性酶加速分解,同时让茶梗内的淀粉氧化成糖。然后呢,那些甜的口感就会把这些不好的口感给掩盖掉一部分了。

问:什么普洱茶才会带有这些明显的酸腐味呢?
答:纯干仓的下关老茶等.....

问:那纯干仓的印级茶、号级茶古董茶会带这些酸味吗?
答:印级茶、号级茶、古董茶时期会有烘房吗?会高温杀青把茶炒成绿茶吗?如果都不会,那有可能吗?

那存了很久的散茶更耐泡还是饼茶更浓郁?
这个问题就好玩了,很好玩。我们把问题拆分的更细致化一点,饼茶压制时破坏了纤维质结构和叶面细胞壁,那散茶能不能这么做呢?太简单了啊,冲泡的时候,把茶压碎点不就得了,同等手法的冲泡浓度一定比压制品高得多。想要让散茶也得到蒸压的水作用发酵吗?好简单的,在杀青的时候,低温盖上盖子,做几分钟的闷黄工艺,这样散茶基本上能够达到饼茶的蒸压发酵程度,在后续存储过程中出现酸腐味的几率也比进烘房的压制品低得多。

普洱收藏历史上有过这么多散茶可以长期存储并不会存坏的例子,再加上有以上逐一对应的各种实例,更加说明普洱茶为什么更多要拿去做压制品,因为利润都在这里体现。反之,散茶则太难了。

这些话题,真正的资深茶人都懂,但愿意说实话的太少太少了!



那个集诚信与商道于一身的职业商家————梁权
2017年6月4日



作者: Simon    时间: 2017-6-4 12:16
又说实话了!我支持你!
作者: 涛声    时间: 2017-6-4 12:17

作者: cw3721    时间: 2017-6-4 12:20
学习了
作者: 清茶淡淡    时间: 2017-6-4 12:29
学习
作者: 秋雨昊    时间: 2017-6-4 12:59
学习了
作者: 八臂哪吒    时间: 2017-6-4 13:00
支持
作者: 陈祖辉    时间: 2017-6-4 13:07
学习了
支持实话实说
作者: 小颜    时间: 2017-6-4 13:46
乔式好文章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4 13:55
小颜 发表于 2017-6-4 13:46
乔式好文章

小乔式文章………

作者: 花都小农    时间: 2017-6-4 14:00
慢慢消化
作者: htsq    时间: 2017-6-4 14:14
学习下
作者: 詹姆斯下士    时间: 2017-6-4 15:20
好文章!
作者: 甫正    时间: 2017-6-4 15:47
顶一个。。
作者: 天马心情    时间: 2017-6-4 16:09

作者: xlgjjj    时间: 2017-6-4 16:09
撬茶辛苦,受折磨后感触良多
作者: gordonakl    时间: 2017-6-4 17:04
用心的好文章。
作者: zyn199744    时间: 2017-6-4 17:55

作者: 无我    时间: 2017-6-4 17:56
大人你好野
作者: 壶不壶    时间: 2017-6-4 17:58
学习。须细嚼。
作者: huang1987    时间: 2017-6-4 20:20
谢谢梁大分享
作者: 芙鹭儿爸    时间: 2017-6-4 20:22
又有新东西学习
作者: 老乡    时间: 2017-6-4 21:17
支持乔大好文。
作者: 东坡    时间: 2017-6-4 21:35
提壶灌顶
作者: 醉醒石    时间: 2017-6-4 22:04

作者: 瓢客堂    时间: 2017-6-5 00:34
还是乔大实在,是那句说那句,所谓门道,理解,但不能太过了。曾经听过一位"教父"级人物的话,存储的时候还要放音乐,一些佛教、名曲之类的,这样更能提升茶品,我就纳闷了,难道普洱茶是妖魔鬼怪?需要佛教音乐去感化?这样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听一些名曲的茶,难道喝了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那我还花钱让我儿子读书干嘛?直接喝普洱茶就好了!还要用柴火或者水电站发电的电去煮水,特别干净,火力发电和核电还能喝出来,这蛋扯得真艹!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5 09:59
瓢客堂 发表于 2017-6-5 00:34
还是乔大实在,是那句说那句,所谓门道,理解,但不能太过了。曾经听过一位"教父"级人物的话,存储的时候还 ...

这样的事情,在国内各地茶圈都有发生,有唱歌的,有参禅的,有悟道的,有摆谱的。
唯独就没有讲茶本质、茶科学、茶医学......真正听众想听又爱听的东西。
没办法,到最后就是我出来做坏人咯,这是最好的办法,反正也做了十几年了。

作者: 林娟1949    时间: 2017-6-5 10:51
学习
作者: Ivn77    时间: 2017-6-5 11:49
好文,但有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传统普洱茶制作似乎并无此工艺,貌似梧州黑茶有此工艺。
二、“压制后的茶品方便运输、方便存储等概念我本人完全认同,但我也会附加四字概念,那就是:方便造假!”,不排除有不肖茶商有粗梗烂叶压于饼内以欺骗牟利,但市场上里外一口料的普洱还是很好找的,另,普洱国标中也分撒面、里料,不应一概而论(7542以细嫩茶撒面四级茶为主料,能说它作假?)。茶叶揉团或压饼在唐代就有,试将60kg的毛茶散料与同重量七子饼(也就是一匹马所驮重量)放在一块对比下体积,再试着自己想象下以这个体积爬山涉水千里,也许就能体会古人制作紧压茶的初衷了。
三、“干茶蒸软后一如菜干蒸软后的效果,用百公斤的石头柱子甚至超过一吨压强的钢模压制后会变成啥?蒸软的菜干那么压一下会变成啥呢?茶叶被压僵了是必然的,茶品表面的纤维质结构必定被压断,叶表的细胞壁必定被压破,那叫什么?那叫强制破坏叶片结构同时让水作用导致茶叶提前后发酵。----------------压出来的饼茶和毛茶的味道基本上不一样了,孰之过?”,世间不止普洱,所有茶叶杀青后的揉捻,目的就是破坏叶表及内部细胞壁以利香味、滋味析出。毛茶经蒸压后有一段时间的低潮期,此时香气滋味都很差,干燥、通风环境中存放几月后山头特征就回来了。(另,传统石模重量为15公斤左右圆形石锁状)
四、“好简单的,在杀青的时候,低温盖上盖子,做几分钟的闷黄工艺,这样散茶基本上能够达到饼茶的蒸压发酵程度,在后续存储过程中出现酸腐味的几率也比进烘房的压制品低得多”,闷黄茶新茶时候漂亮又好喝啊,汤色橙黄透亮,香气高扬-------,但是是喝过经过数年陈放后的闷黄茶后就知道为什么有节操的茶人是不做闷黄茶的,闷黄是典型的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闷黄茶陈化是一个走下坡路的过程,经过闷黄,茶叶已经半熟,活性物质损较大还有存放意义吗?
普洱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粗制农产品,以平常心待之以平常心喝茶,管它台地名山,任他吹个口吐莲花 ,对口就好。
小弟并非茶商、茶人,只是一普通爱茶者,以上为个人观点。
作者: 瓢客堂    时间: 2017-6-5 13:17
梁权 发表于 2017-6-5 09:59
这样的事情,在国内各地茶圈都有发生,有唱歌的,有参禅的,有悟道的,有摆谱的。
唯独就没有讲茶本质、 ...

就崇拜乔大的商道及诚信!

作者: 迷途    时间: 2017-6-5 13:19
学习 参考
作者: kyledison    时间: 2017-6-5 15:21
Ivn77 发表于 2017-6-5 11:49
好文,但有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传统普洱茶制作似乎并无此工艺,貌似 ...

给你手动鼓掌!你把我想说的大部分都说了。
如果说压茶饼破坏茶叶结构加快了变化,那么茶饼本身也阻碍了茶叶接触空气,减慢了茶的变化。
市面上100%纯料的普洱生茶还是有的,甚至有纯料的散熟茶。里里外外用同种质量的茶叶的茶饼也不是少得那么可怜。印级茶,铁饼之类本身就是拼配茶,有不同的料也就正常了。茶叶本身品质好的,经过压饼和长期存放后,泡出来的叶片也不会是烂的。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5 16:17
Ivn77 发表于 2017-6-5 11:49
好文,但有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传统普洱茶制作似乎并无此工艺,貌似 ...

好文,但有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传统普洱茶制作似乎并无此工艺,貌似梧州黑茶有此工艺。
书是李佛一先生携写的,不是我写的。以前在微信里,拍照的是原图片,现在图片删除了,所以没办法给你看了。

二、“压制后的茶品方便运输、方便存储等概念我本人完全认同,但我也会附加四字概念,那就是:方便造假!”,不排除有不肖茶商有粗梗烂叶压于饼内以欺骗牟利,但市场上里外一口料的普洱还是很好找的,另,普洱国标中也分撒面、里料,不应一概而论(7542以细嫩茶撒面四级茶为主料,能说它作假?)。茶叶揉团或压饼在唐代就有,试将60kg的毛茶散料与同重量七子饼(也就是一匹马所驮重量)放在一块对比下体积,再试着自己想象下以这个体积爬山涉水千里,也许就能体会古人制作紧压茶的初衷了。
兄,烦请到勐海茶厂调查一下,改制前勐海茶厂出品,是7542贵,还是7532贵,还是甲级沱贵,还是宫廷普洱贵?为什么贵?贵在哪儿?下关的甲级贵,还是一级贵,还是丙级贵?为什么要分甲乙丙,为什么?你分清楚了,既不用我解释了。

三、“干茶蒸软后一如菜干蒸软后的效果,用百公斤的石头柱子甚至超过一吨压强的钢模压制后会变成啥?蒸软的菜干那么压一下会变成啥呢?茶叶被压僵了是必然的,茶品表面的纤维质结构必定被压断,叶表的细胞壁必定被压破,那叫什么?那叫强制破坏叶片结构同时让水作用导致茶叶提前后发酵。----------------压出来的饼茶和毛茶的味道基本上不一样了,孰之过?”,世间不止普洱,所有茶叶杀青后的揉捻,目的就是破坏叶表及内部细胞壁以利香味、滋味析出。毛茶经蒸压后有一段时间的低潮期,此时香气滋味都很差,干燥、通风环境中存放几月后山头特征就回来了。(另,传统石模重量为15公斤左右圆形石锁状)
调换概念吗?这么揉,剁碎了吧,肯定破,弄成袋泡,保证析出。后续存放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年,毛茶和压制品的味道都会有明显的区别,经历过的人都懂,这个我解释来有意义吗?15公斤??天,那就是我见到的全部都不是传统的,因为我见到的小号的那些,都有些笨蛋站上去的狠劲往下压,一个成年的男性笨蛋加上15公斤是多少公斤?那些站不上去的大石头柱子都不是传统的了?

四、“好简单的,在杀青的时候,低温盖上盖子,做几分钟的闷黄工艺,这样散茶基本上能够达到饼茶的蒸压发酵程度,在后续存储过程中出现酸腐味的几率也比进烘房的压制品低得多”,闷黄茶新茶时候漂亮又好喝啊,汤色橙黄透亮,香气高扬-------,但是是喝过经过数年陈放后的闷黄茶后就知道为什么有节操的茶人是不做闷黄茶的,闷黄是典型的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闷黄茶陈化是一个走下坡路的过程,经过闷黄,茶叶已经半熟,活性物质损较大还有存放意义吗?
熟茶、红茶、黑茶照样都泼水了照样可以存放。别说半熟,就算是全熟的照样可以存下去。90年代中期那些小厂中发酵熟料到今天一样很好喝。而且一样卖的很贵。

普洱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粗制农产品,以平常心待之以平常心喝茶,管它台地名山,任他吹个口吐莲花 ,对口就好。
梁权说:普洱茶不走精采精制这条路,只有死路一条。
小弟并非茶商、茶人,只是一普通爱茶者,以上为个人观点。


作者: 花无语    时间: 2017-6-5 16:51
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 kyledison    时间: 2017-6-5 16:55
kyledison 发表于 2017-6-5 15:21
给你手动鼓掌!你把我想说的大部分都说了。
如果说压茶饼破坏茶叶结构加快了变化,那么茶饼本身也 ...

回复梁版主:你这样回复也就是容不下“鼓掌,赞同”之外的意见是吧?开得论坛的就得准备好会有不同意见。我说错了那个点,你尽管提出,论坛本来就是要来讨论的。20年经验又如何?你不也在说某某老行尊的意见不敢苟同吗?高调,夸张之余,也请在内容上多些推敲!

作者: coolfire    时间: 2017-6-5 17:08
请教老乔散茶如何科学的长期储存?是不是必须得用你存茶用的那种黑色的台湾产的密封排气罐?
散茶直接放在一个大陶瓷罐(不是紫砂罐)里面,给盖子盖墙上包裹一层锡纸,简单储存,可否?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5 17:09


我想你是不是又搞错了。
我是我这个门派的创始人,我这个门派的教义不抄袭别人东西的。而且我这个门派的教义除了在我的论坛就是在我的微信里发,我没有在你的地方发过吧?还有,我的观点跟你所谓的老行尊有个毛线关系?

你来到我论坛跟的第一个帖子不是你提出了什么更优质的论点,也不是有什么更精彩的对比论据来说明,而是跟着一些根本就没有认真调查过历史实际状况的调调后面调侃。你这是啥讨论?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5 17:12
coolfire 发表于 2017-6-5 17:08
请教老乔散茶如何科学的长期储存?是不是必须得用你存茶用的那种黑色的台湾产的密封排气罐?如果必须得用那 ...




那个罐子是台湾的专利,实际在苏州生产的,大中小号罐子的价格最贵的一个才15块钱。完全装满不使劲压碎的前提下,大概可以装200多克散茶。
我自己非常的喜欢用大的瓷器(非透气陶器)装普洱散茶。尤其是在南方湿度大的地方,瓷器缸绝对好用。

作者: 豆腐乳    时间: 2017-6-5 17:49
再来学习一边。
作者: kyledison    时间: 2017-6-5 18:09
梁权 发表于 2017-6-5 17:09
我想你是不是又搞错了。
我是我这个门派的创始人,我这个门派的教义不抄袭别人东西的。而且我这个门派 ...

我想梁老大这个帖子是回复我的,好。

第一,这个论坛是网上无意中找的,没想到是擅闯了您的私人空间。好,这次回复完,我不再参与贵宝地的私家讨论了。

第二,您回我的:“你跟的第一个帖子无外乎就是想说你比我这个玩了20年普洱茶的职业商家更专业,见识的更多,是吧”. 我的理解你想表达得是两个意思,一是你喝茶年资很长,资格很老。二是凭这么老的资格就比一般茶客更专业,见识更多。您在去年年头的另一个帖子里面把某“老行尊”的论点一条条批判了一遍,这“毛”关系就在这里了。我以为您是喜欢就事论事,不爱倚老卖老。又是我错,判断错误。

第三,我的确是第一天发言。我原本只是来学习看看的,没想过要发言。只是您这篇东西的主观程度又上了个台阶,而偏偏有位老兄不识趣,给您评论了一下,而他写的东西又恰恰是跟我在反复拜读大作的时候想到的东西非常接近,表述得还比我好,我忍不住表达一下认同而已。既然您定义这是私人地方,必须顺着说话,那我也理解了。

第四,您在这个论坛上的好多文章我都仔细看过,包括这一篇。无意起哄,只是这篇的确感觉特别别扭。纯料茶,整块茶饼都是相同质量的原料的,我见过,买过,喝过的都有很多,您20年里面接触过不到5款。。。我觉得匪夷所思。当然,您会说我都是被骗的,我只想说一句,世事无绝对。并不是所有人喝茶都是由便宜货开始的,踩在高人肩膀的大有人在。茶叶的转化过程并不是一条简单直线的,越来越好,或者越来越差。好的原料处理得当的话,茶味每年都会有变化。我猜您是迁就我这类门外汉,特意把事情简化了让我们容易明白吧。其他一些点我也就不逐一说了,反正您也不在乎。


好了,最后澄清一下。我只是一个普通爱喝茶的人,没有做过任何茶叶生意,没有在茶叶身上赚过一分钱。亲自去版纳从采叶子到做成饼的全过程倒也亲身经历过几回,勐海那么多寨子也留了不少脚毛。只是茶叶的水太深,能保证自己不喝垃圾茶就够了,的确不该来您这边说话。

顺祝 生意兴隆!

作者: 不悟    时间: 2017-6-5 22:07
漂亮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5 23:01
kyledison 发表于 2017-6-5 18:09
我想梁老大这个帖子是回复我的,好。

第一,这个论坛是网上无意中找的,没想到是擅闯了您的私人空间。 ...

我想梁老大这个帖子是回复我的,好。

第一,这个论坛是网上无意中找的,没想到是擅闯了您的私人空间。好,这次回复完,我不再参与贵宝地的私家讨论了。
这么说吧,自2003年至今,互联网上写类似茶文的人,数量或者内容丰富程度超过我的,好像没几个人。但每一次我写出的东西,都会戳到同行的痛处,总有同行私下指桑骂槐的。说白了,我是影响到了别人的生意。这不是私人空间的讨论问题,有理有据的话,早就开个主题做气氛和谐的对比讨论了。

第二,您回我的:“你跟的第一个帖子无外乎就是想说你比我这个玩了20年普洱茶的职业商家更专业,见识的更多,是吧”. 我的理解你想表达得是两个意思,一是你喝茶年资很长,资格很老。二是凭这么老的资格就比一般茶客更专业,见识更多。您在去年年头的另一个帖子里面把某“老行尊”的论点一条条批判了一遍,这“毛”关系就在这里了。我以为您是喜欢就事论事,不爱倚老卖老。又是我错,判断错误。
我向来喜欢就事论事,但论事不是提论点或者结论,而是有论据有根据有道理的。不但是我,盟友们写的对的,兄跟帖支持过吗?其他盟友写的有失偏颇,兄有善意提示过吗?好像没。是肯定没!那这次来,是否有目的,不得而知了。我是在帮人,您是吗?

第三,我的确是第一天发言。我原本只是来学习看看的,没想过要发言。只是您这篇东西的主观程度又上了个台阶,而偏偏有位老兄不识趣,给您评论了一下,而他写的东西又恰恰是跟我在反复拜读大作的时候想到的东西非常接近,表述得还比我好,我忍不住表达一下认同而已。既然您定义这是私人地方,必须顺着说话,那我也理解了。
您是来学习的?恕我眼拙,没看出来,兄像是来教授的,但可惜没有论点论据。您的论点只是指出我的论点不对。但毫无任何依据。

第四,您在这个论坛上的好多文章我都仔细看过,包括这一篇。无意起哄,只是这篇的确感觉特别别扭。纯料茶,整块茶饼都是相同质量的原料的,我见过,买过,喝过的都有很多,您20年里面接触过不到5款。。。我觉得匪夷所思。当然,您会说我都是被骗的,我只想说一句,世事无绝对。并不是所有人喝茶都是由便宜货开始的,踩在高人肩膀的大有人在。茶叶的转化过程并不是一条简单直线的,越来越好,或者越来越差。好的原料处理得当的话,茶味每年都会有变化。我猜您是迁就我这类门外汉,特意把事情简化了让我们容易明白吧。其他一些点我也就不逐一说了,反正您也不在乎。
所以啊,我又做茶,又指导人做茶,又收茶卖茶.....我说嘛,好多文章都看过了,对或不对从未见和谐指出或对比更妄谈什么交流了。看了那么多篇,终于忍不住了是吧?我不是之前也写了吗,最快出名的办法,就是去给别人找点事,争取曝光率。


好了,最后澄清一下。我只是一个普通爱喝茶的人,没有做过任何茶叶生意,没有在茶叶身上赚过一分钱。亲自去版纳从采叶子到做成饼的全过程倒也亲身经历过几回,勐海那么多寨子也留了不少脚毛。只是茶叶的水太深,能保证自己不喝垃圾茶就够了,的确不该来您这边说话。
做不做生意不会影响本质的。心里想着什么,大家都会明白的。

顺祝 生意兴隆!


作者: Ivn77    时间: 2017-6-5 23:16
梁权 发表于 2017-6-5 16:17
好文,但有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传统普洱茶制作似乎并无此工艺, ...

兄,烦请到勐海茶厂调查一下,改制前勐海茶厂出品,是7542贵,还是7532贵,还是甲级沱贵,还是宫廷普洱贵?为什么贵?贵在哪儿?下关的甲级贵,还是一级贵,还是丙级贵?为什么要分甲乙丙,为什么?你分清楚了,既不用我解释了。
小鲜肉固然养眼,但看戏还是得看老戏骨的,普洱茶4-6级茶质最为丰富,我喝茶当然找有品饮价值的,卖茶另说。
调换概念吗?这么揉,剁碎了吧,肯定破,弄成袋泡,保证析出。后续存放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年,毛茶和压制品的味道都会有明显的区别,经历过的人都懂,这个我解释来有意义吗?15公斤??天,那就是我见到的全部都不是传统的,因为我见到的小号的那些,都有些笨蛋站上去的狠劲往下压,一个成年的男性笨蛋加上15公斤是多少公斤?那些站不上去的大石头柱子都不是传统的了?
我不知道兄从那句话看出我调换概念,我觉得我表述已经很清楚。
熟茶、红茶、黑茶照样都泼水了照样可以存放。别说半熟,就算是全熟的照样可以存下去。90年代中期那些小厂中发酵熟料到今天一样很好喝。而且一样卖的很贵。
我是不是应该说调换概念?我们先弄清楚普洱茶陈化的意义是简单储存以备后用,还是转化出陈香甘甜之味?,熟茶、黑茶的生物酶仍具有活性故有继续转化之可能,这就是“后发酵”,只要毛料前期制程与发酵没有问题,别说90年代,七十年代的熟茶至今仍然好喝。另外,兄好像列举了红茶,这已经远超小弟对普洱、对后发酵的认知。
梁权说:普洱茶不走精采精制这条路,只有死路一条。
精采精制这条路十余年前在云南已有不少人付诸行动,兄重复了。小弟04年接触普洱至今存茶400多公斤,人也恰好生在云南,工作之故,经常边远贫困地区上山下乡,托人拿到单株易如反掌,当今炒到爆的冰岛06年也就800/公斤(那时候我追班章、追麻黑,这冰岛原本是看不上的,所以只买了十公斤)。喝茶喝到一定程度,名山单株带来的愉悦感并没有比当初交学费乱买的小厂台地多多少。
术有专攻,紫砂我是完全不懂的,从联盟、从梁版处学习了很多。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6 10:24
Ivn77 发表于 2017-6-5 23:16
兄,烦请到勐海茶厂调查一下,改制前勐海茶厂出品,是7542贵,还是7532贵,还是甲级沱贵,还是宫廷普洱贵 ...

兄,烦请到勐海茶厂调查一下,改制前勐海茶厂出品,是7542贵,还是7532贵,还是甲级沱贵,还是宫廷普洱贵?为什么贵?贵在哪儿?下关的甲级贵,还是一级贵,还是丙级贵?为什么要分甲乙丙,为什么?你分清楚了,既不用我解释了。
小鲜肉固然养眼,但看戏还是得看老戏骨的,普洱茶4-6级茶质最为丰富,我喝茶当然找有品饮价值的,卖茶另说。
您和我之间就茶的选择方向性有本质上的不同,如一楼所说,我喝茶最起码要选出我要的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为什么好喝,是什么条件导致茶好喝我才会去选。白茶、绿茶、黄茶选什么等级的喝?应该是芽或嫩叶。铁观音呢?现在多是采3-4叶,因为什么,因为只有具备厚纤维质的结构,才能禁得起多个小时的焙火。黄片长久焙火就碳化了,成灰分了。但是80年代的铁观音最贵的是什么?我告诉兄,那个品种叫K-100。是用铁观音的嫩芽嫩叶做的。省茶叶公司一般是一个货柜的粗料只能配四箱K-100,单买是不卖的。到一般茶叶店能买到的价格是一般粗料的N倍。那最近这两年连湖南的黑茶都开始精采精制了,兄听说过天尖的。对,还有六堡茶,以往贵的是啥?都是嫩芽嫩叶。我更建议兄认真的依据植物科学去判断茶等级的优劣。1-3级和4-6级茶材中内含物质多数是什么。这玩意的确存在爱屋及乌的概念,强求不得。


调换概念吗?这么揉,剁碎了吧,肯定破,弄成袋泡,保证析出。后续存放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年,毛茶和压制品的味道都会有明显的区别,经历过的人都懂,这个我解释来有意义吗?15公斤??天,那就是我见到的全部都不是传统的,因为我见到的小号的那些,都有些笨蛋站上去的狠劲往下压,一个成年的男性笨蛋加上15公斤是多少公斤?那些站不上去的大石头柱子都不是传统的了?
我不知道兄从那句话看出我调换概念,我觉得我表述已经很清楚。
这么说吧,我在茶区看到的,甚至我拍到的照片,实在不好意思发上来,免得影响朋友的形象。也就是说,15公斤的我见过,但压制时上面多数站个人,其他的,要么是百公斤的大柱子,要么就是钢模。兄提到的7542,那就7542,这茶怎么压的,兄去打听下。压强是多少,玩大益的人都懂。

熟茶、红茶、黑茶照样都泼水了照样可以存放。别说半熟,就算是全熟的照样可以存下去。90年代中期那些小厂中发酵熟料到今天一样很好喝。而且一样卖的很贵。
我是不是应该说调换概念?我们先弄清楚普洱茶陈化的意义是简单储存以备后用,还是转化出陈香甘甜之味?,熟茶、黑茶的生物酶仍具有活性故有继续转化之可能,这就是“后发酵”,只要毛料前期制程与发酵没有问题,别说90年代,七十年代的熟茶至今仍然好喝。另外,兄好像列举了红茶,这已经远超小弟对普洱、对后发酵的认知。
兄,那我就真的烦请兄认真的解释一下:陈香是什么物质?或问,陈香是什么香型?为什么会出陈香味?茶品在后续存储时间段内,内含物质究竟是增加还是减少?是挥发还是递增?甘甜之味没法谈,全新的新茶甘甜之味岂是老茶可比?莫非要等到茶物质存放到接近挥发消亡没留存多少东西的时候再喝?我可以理解您说的意思,那时将苦茶和难喝的茶存一段时间等工艺层营养层流失弱化后没那么难喝了再喝,但如果新茶真的很棒,为什么要存几年或者更久?

梁权说:普洱茶不走精采精制这条路,只有死路一条。
精采精制这条路十余年前在云南已有不少人付诸行动,兄重复了。小弟04年接触普洱至今存茶400多公斤,人也恰好生在云南,工作之故,经常边远贫困地区上山下乡,托人拿到单株易如反掌,当今炒到爆的冰岛06年也就800/公斤(那时候我追班章、追麻黑,这冰岛原本是看不上的,所以只买了十公斤)。喝茶喝到一定程度,名山单株带来的愉悦感并没有比当初交学费乱买的小厂台地多多少。
不是十余年,是十年整,也就是说2007年才开始有,第一个在互联网上提出精采精制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人,是我,不是其他任何人。06年那个时候只有“班章概念”而非老班章,当时在圈内一统天下的所谓班章标杆叫大白菜,但后续经过查询,当时做这批茶的茶材是勐海茶厂在布朗茶区的一个生态茶园,并非老班章。如果有人在当时就很牛逼,很自信,而且很不怕,就应该在2006年指出大白菜根本就不是老班章村的茶。可惜除了我之外,没见过其他人这么说过。兄说的易如反掌......兄以前发表过啥特殊的论点?兄06之前就玩老班章了,那兄怎么看待大白菜和班章的概念?06年有没有就此问题提出过质疑?又为何今天提出对我的质疑?






作者: Ivn77    时间: 2017-6-6 12:17
梁权 发表于 2017-6-6 10:24
兄,烦请到勐海茶厂调查一下,改制前勐海茶厂出品,是7542贵,还是7532贵,还是甲级沱贵,还是宫廷普洱贵 ...

不是十余年,是十年整,也就是说2007年才开始有,第一个在互联网上提出精采精制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人,是我,不是其他任何人。06年那个时候只有“班章概念”而非老班章,当时在圈内一统天下的所谓班章标杆叫大白菜,但后续经过查询,当时做这批茶的茶材是勐海茶厂在布朗茶区的一个生态茶园,并非老班章。如果有人在当时就很牛逼,很自信,而且很不怕,就应该在2006年指出大白菜根本就不是老班章村的茶。可惜除了我之外,没见过其他人这么说过。兄说的易如反掌......兄以前发表过啥特殊的论点?兄06之前就玩老班章了,那兄怎么看待大白菜和班章的概念?06年有没有就此问题提出过质疑?又为何今天提出对我的质疑?
别的多争无益,见仁见智吧!说老实话,很佩服兄的这份自信,词语间一种满满的茶届泰斗语气,恕我孤陋寡闻,不上紫砂联盟还真不知道这隐藏着一位集诸多“第一人”头衔为一身茶届泰斗。
玩单株的一般不接触厂牌,特别是打上山头的厂牌,明明吃得到好的干嘛还弄差的?班章不是概念,实实在在有那么个寨子叫班章老寨,大白菜推出之前已经有人做班章纯料。再次说明,我喝茶不卖茶,这只是一玩物,自己积累的茶叶知识自己清楚别被无良茶商骗了就好,又不靠这玩意吃饭,没必要四处发表“特殊言论”吧,如同喜欢大保健的,没必要非得自己开个桑拿。
事先不知道兄是普洱卖家,所以抱着讨论的心态回的贴,恕小弟直言冒犯:兄除了掌声似乎容不下相左观点,普洱由于其特殊性,现在很多观点还待茶人共同努力正本清源。这个争论就此打住,祝兄生意兴隆!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6 14:03
Ivn77 发表于 2017-6-6 12:17
不是十余年,是十年整,也就是说2007年才开始有,第一个在互联网上提出精采精制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人, ...

别的多争无益,见仁见智吧!说老实话,很佩服兄的这份自信,词语间一种满满的茶届泰斗语气,恕我孤陋寡闻,不上紫砂联盟还真不知道这隐藏着一位集诸多“第一人”头衔为一身茶届泰斗。
玩单株的一般不接触厂牌,特别是打上山头的厂牌,明明吃得到好的干嘛还弄差的?班章不是概念,实实在在有那么个寨子叫班章老寨,大白菜推出之前已经有人做班章纯料。再次说明,我喝茶不卖茶,这只是一玩物,自己积累的茶叶知识自己清楚别被无良茶商骗了就好,又不靠这玩意吃饭,没必要四处发表“特殊言论”吧,如同喜欢大保健的,没必要非得自己开个桑拿。

事先不知道兄是普洱卖家,所以抱着讨论的心态回的贴,恕小弟直言冒犯:兄除了掌声似乎容不下相左观点,普洱由于其特殊性,现在很多观点还待茶人共同努力正本清源。这个争论就此打住,祝兄生意兴隆!



茶界根本就没有泰斗。再次重申,我只是我这个门派的开创者,我的门派不尊崇任何一个门派,我本人接纳好的对的正确的科学的理念,更多是在实战对冲对比中获得数据。
我是一个从港仓玩到大厂玩到单株再玩到百家茶的茶痴迷爱好者。自2003年9月份真金白银卖掉第一把壶的时候,我就对外宣称我转为职业商家了。兄迟早也会变成职业或兼职的商家,这个是躲不掉的。
400公斤,一个月2斤茶,一年12公斤茶,十年120公斤......兄收茶不可能停手,一如大部分人一样,就算留到后辈手里,也不可能带进八宝山。所以,等到兄转职时,兄通知一声,如有好茶,价格又能接受的,卖点给我无伤大雅。
另外,老班章茶一直都在做,但以前做出来的茶不叫老班章。等到大白菜被公认为班章的时候,用料却不是老班章了。麻黑也一直在做,在麻黑茶庄没出品“麻黑”也不叫麻黑,只是叫易武。
另外,不是商家听不得向左观点,而是只要科学、讲道理、有让人信服的论据,我不但接受,还会鼓励大家多提出这样的理念。但,跟着您文章出来冒泡那个........那也叫讲依据?
茶的特殊性的各种秘密在最近几年越来越被发掘,而在我这里以前不理解但现在近乎全盘接受的就是:什么茶只要没做坏都具备“存下去”继续喝的功能,远不止普洱或者黑茶白茶。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6 14:32
与其说我听不进不同声音,倒不如说传统派根本就容不得新观念的冲击。

现在的老一派茶人,甚至连什么是客观,什么叫科学,怎么对比才叫公平都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思想容不得他人触碰半分。一旦有人胆敢公开叫板或提出质疑,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正本清源”。谁敢挑战传统谁就是大孽不道。而他们思绪里的“越陈越香”根本就不是自己存出来的,而是被职业忽悠们“培养”出来的。

所以时至当下,早些年那些个敢于和老派观念相左的人,要么秘不做声,要么大多数都潜水去了,要么躺在旁边当看客。为啥?还不都是因为说出不同声音被一堆人堵回去了?


我嘛,到现在还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继续耕耘。我在我自己家说实话都不行吗?
我敢说实话,你敢吗?我敢把自己所思所想写出来,汝之奈何?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6 14:57
喝茶去
作者: 慶華    时间: 2017-6-6 18: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慶華    时间: 2017-6-6 19: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6 19:34
慶華 发表于 2017-6-6 18:56
抛开制作工艺,工序,不同年月份的茶叶制作。不同地方的温湿度,海拔,昼夜温差,日照等,都会对茶叶起有 ...


这个问题嘛,有多少南中国的茶民用紫砂罐把纯干仓的茶存成了湿仓,梁某历历在目啊。他们问我为什么,我把原理教会了这批人,告诉究竟应该用什么,怎么用,为什么用,然后,道理说清楚了,最后得到的都是感谢。至于那些个无科学依据的一切说辞都是大忽悠干的。

打个比喻:前面是条江,我拦不住屈原的,我打不过他。他要跳随便跳。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6 20:02
慶華 发表于 2017-6-6 18:56
抛开制作工艺,工序,不同年月份的茶叶制作。不同地方的温湿度,海拔,昼夜温差,日照等,都会对茶叶起有 ...


烦请喜欢笑而不语的庆华兄回复两个问题:
1.您发的这个20年陈期的易武生茶,为什么好像烧糊了的样子?是低温缺氧烧的效果吧?烦请解释一下,20年的生茶是怎么存出这等效果的?
[attach]2589569[/attach]

2.您认同之前那个只发过3个回帖的潜水客的意见。OK,那就由庆华兄解释一下,究竟什么叫陈香?陈香是什么物质?因什么而产生?我们闻到的所谓陈香是什么香型种类?例如苹果香、茉莉花香、精油香、粽叶香.......陈香是什么香?请帮忙回复一下。之前那几位生面孔朋友没有一个能回答的上来的。您这么踊跃的支持那个答不上来的新客,他要是有底气早就回复了,估计在度娘上查一大圈都没查到答案,所以现在都没回复,这个菠萝就您接着,您来回复吧。
别去查度娘哦,临急抱佛脚去查度娘就不好了,会被看客们笑话的。有底气的不妨带头把陈香是什么完整的描述清晰,带更多新人上正路。

[attach]2589570[/attach]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6 22:45
其实,这种结果完全在我预料之中。一想起来就想笑。

为啥会出现这种状态?那就是我用我的方式挑战了或质疑了传统派的不科学、不客观。当我根据实情提出质疑的时候,传统派立刻表现出无法理解的态度。有点知识有点底气又有点修养的还会考虑据理力争。但大半角色还是会选择庆华这种不回答、不讲理、不认同科学、甚至不知道该咋办的方式来向大家告知他有多无能为力。

我又能咋办?看客们好多没弄明白,究竟是我质疑“传统”的不合理?还是我提出的论点被质疑我反驳。他们自己是原告还是被告都没搞懂。我会说:这不是情商问题,应该是智商该充值了。

看看这些回复,说明了啥?
梁某一次未卜先知了。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6 22:49
只能说庆华看见前面有个坑,旁人好心劝都劝不住一脚踩下去,旁人拦也拦不住。栽跟头了又赖鞋太小
作者: 小鐵之觀音    时间: 2017-6-6 23:35
本來想問為什麼作假要摻"粗梗、黄片、烂叶"摻點便宜的臺地茶不就得了?

後來一看 人家也沒說是做古樹料

一下就釋然了

還說了那麼多 真累
作者: 小后生    时间: 2017-6-7 01:11
再次学习
作者: &Dreamwing    时间: 2017-6-7 14:44
本来是看到朋友在朋友圈转,说楼主说的是大实话。。。
看完了之后。真是很多吐槽点,很多不严谨。
很少在市场混,所以也很少看市场那些概念,只是本着自己那点浅薄的学识来吐吐槽。
毕竟今天高考。。。这里可是包含了历史,哲学,美术,化学,物理,语文,数学等几大学科的知识内容呐!
这条是历史题,普洱茶为什么要做压制茶。其实压制茶不单单普洱茶做,湖南千两,藏茶都有,甚至。。。其实唐宋时代我们就在做压紧茶。
可以查一下龙凤团茶,陆羽茶经里面已经说了有茶饼,跟个钱币一样可以穿起来的,按照楼主的说法,方便做假什么的,其实自我咱都是,那为什么后期变成散茶了呢?明朝创始人朱老板是个勤俭的CEO,觉得这个茶叶还是太过麻烦,所以废团做散。

接下来是化学题跟物理题:至于说那个传统茶叶放在笼子里洒水结团,说法挺新鲜,问了几户农户都表示放倒是放,不会洒水。而且那个笼到底是多大的笼?洒水到底是洒多少?粘结成团?茶叶能粘结成团,全靠胶质啊。。黄片粘不粘,黄片很难粘啊!做压紧茶就是通过热跟适量的水份,让已经干掉的胶质,淀粉质通过压力,适度溶解才能粘结,没有压力的话,粘结力是非常小的。而且还有个很严重的问题,水分大,堆心的茶叶因为不通风,会发霉的,这种条件下主力的霉菌是青霉,白霉,黄曲霉。熟茶黑茶发酵都是随便发的?是要建立优势菌群的。这样的话做酒都不需要用酒糟咯。。。

接下来是数学题:已知散茶的体积是压紧茶的2.5倍,上海房价8万/平方,一个上海茶友买了200件传统竹筐普洱茶收藏,如果他是散茶的话,他要多花多少钱去买房子来存放茶叶?? 实际上我觉得,大部分认为饼茶比散茶好的,尤其藏量到了一定的,都是因为穷,有钱老子20年前北京买他10套学区房,全放茶叶了!哼。。。

接下来关于方便造假这个,其实是一条混合题。。。
第一个做假:我只想说,楼主你还是见识太少了。。。或者是不是该想想你混的是什么圈?是遇人不淑了吧。。。但是那么多年了,还继续这样啊?对于成品茶而言有条有碎是很正常的,你要人家普通商品茶,几十块一饼的新茶全给你高档料?有空问问做茶叶出口的带不带你这样要求玩的?出口的上中下三档茶不脱档就OK了。只挑中档茶还要便宜货这是多么异想天开。就像去大排档叫老板炒一盘青菜,让老板把菜头菜尾切掉,只保留最好吃的部分。。你看老板打不打死你。你说高档茶吧。单株采的那么几斤茶,黄片都贵到飞起,我是不介意要点黄片来喝的啊。何况什么叫做假?人家告诉你2级原料一口压制不带茶末,然后他还做了洒面什么的才叫做假吧。那按楼主的理论,所有化妆整容的美女都是假的。。。没错确实现在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

第二个做假,工艺做假。。我的天,茶品晒干就叫菜干,楼主你不会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类茶叫白茶吧?如果普洱茶都叫菜干,真为白茶心痛。其实看到这里。。。我觉得楼主真是所谓20年都只是在喝茶听别人说事,楼主要认真思考认真学习,不要想当然啊。为什么?就说压茶吧,一百公斤的柱子,10吨的液压,那是压力没错,但是楼主忽视了一个,里面是存在模具的,大部分压力会因为模具合模而并没有实际施加在茶叶上。其次,什么叫纤维质被压断,不知道楼主用显微镜看过压紧茶的切片吗?什么叫表面纤维?什么叫叶表细胞被压破?问楼主一个问题,你知道压饼的时候茶叶含水率多少吗?知道做茶叶有一个步骤叫揉捻吗?90型的揉捻机见过吗?知道大部分茶都要讲细胞破损率的吗?讲到这里,楼主20年做茶的那是一个手指头都能说得过来吧???强行破坏细胞让其产生导致提前发酵?你意思是从古到今,茶叶加工里面揉捻都是错的咯。我就问一个问题,杀青的作用是什么?动动脑子想起来啊!

不好意思。。。看到这里我已经十分不淡定了。。。因为楼主根本不会做茶。。。
下边喝茶要喝什么。

首先讲风味,风味是什么?
对的,大部分的大师实际都没搞懂自己在喝什么?
你以为你喝进去,只是有味觉?
捏着鼻子闭着眼睛喝不同的茶类,你能全蒙对我算你赢啊。
香气才是构成风味的主要部分,我们讲的地域,山场,韵,大多都是靠香。

至于茶汤里面有什么,从重要到不重要说起:
一个正常有茶学知识的,肯定忘不了茶多酚。毕竟是茶最主要最重要的物质没有之一。我们喝到的苦涩味都是茶多酚,而茶多酚不是单一物质,大部分是儿茶素,儿茶素基本有4种,再细分下去有互为镜像不同手性的。其他还有一些黄酮类,黄酮类的物质。茶多酚是构成茶叶味觉的骨架,决定浓度的重要部分,无论什么茶,只要茶多酚含量太低,那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品饮的价值。(在做CK对比情况下,进入衰老期的茶树,树龄越大,茶多酚含量越少-)
其次是氨基酸,氨基酸里面茶氨酸只是占了一大部分,茶多酚跟氨基酸的比例很大程度决定了醇度,(同上条件,树龄越大氨基酸含量高。春天也是最高)自己体会,很简单的,买点纯的谷氨酸,我们俗称的味精,找个很苦涩的茶,加了味精跟不加味精做一个对比。含量吗?自己把握多试几次。毕竟我来吐槽。
再来是果胶,可溶性多糖,可溶性淀粉及大分子结构的物质,这类可以形成粘稠感,就是厚,(果胶越嫩的越多)。高级感的由来。
可溶性糖,单糖双糖,引发的甜。
一些老茶红茶发酵茶的茶色素,像茶黄素(爽)茶红素,茶褐素(没啥味)。
还有黄嘌呤类:咖啡碱,茶碱,可可碱。苦而不化的由来。
还有茶皂素,还有可溶性蛋白。
大部分以上元素,实际上某宝有售,可以自己买回来调着玩。

不知不觉居然打了半个小时的字,我居然是含着愤怒来打完的,为什么?因为楼主虽然写着正本清源实质异想天开胡说八道,你以为果胶都是溶的吗?茶叶不讲加工,人人都去嚼生的咯?研究生产的都是骗子吗?真是搞笑!!!

------------------------------------------------------安抚情绪的分割线--------------------------------------------------
小伙伴看见我任务计划还没做。。。看见我原来在吐槽,然后喷我喝那么多茶,心还是没静下来。。本来想全部删掉,想想毕竟打了半个小时的字。。。呵呵,正本清源,怪不得贵圈如此之乱。
作者: &Dreamwing    时间: 2017-6-7 14:50
一边反传统,一边说传统如何好。。。
楼主真的爱茶,请先好好把茶叶加工,茶叶概论,茶叶栽培,茶叶审评,茶叶生物化学先好好看看。
好好的,做做茶,六大茶类做一遍。
不过或者对于你来说,你这样的伪学科门派,可以更赚钱吧。。。
最后祝楼主大赚,祝楼主的教义能一统江湖。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7 17:47
刚刚送走两拨客人,看到这个回帖,实话说,打内心是感恩的。
我没觉得这篇帖子是来针对我的,看完之后,除了少量观点有不同之外,有部分是对我以前描述的数据作补充之外,大部分都是在帮人。兄这个回帖,莫说百分之99以上的茶商不懂,就算是百分之90以上的茶农也不懂,至于当代大师,基本上都在喝港仓,跟他们谈茶本质不可能聊到一块去。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兄不但懂茶,而且懂茶科学。很肯定的说,兄的茶识远在我之上。我最大的一个希望就是:你千万别是猿抱子就行。他也懂茶科学的,但他提供茶........唉

另外,我真不知道原来连门是可以匿名发帖的。这个问题,我要问问孙悟空究竟是咋回事。

关于茶入栏的问题,以前我看过李拂一编著【佛海茶业概况】的其中一段,我是没有能力杜撰历史的。您要是研究茶科学,应该会有看过这本书。或者日后谁看到,麻烦帮忙发上来对照一下。重申:竹篮内投茶加水这段话,不是我原创的。所以别赖我身上。

已知散茶的体积是压紧茶的2.5倍,上海房价8万/平方,一个上海茶友买了200件传统竹筐普洱茶收藏
200件传统竹筐*12筒*7片*357克=将近6吨茶。六吨茶......六吨啊!!!深圳龙岗国际茶都那哥们100多吨。我怎么觉得6吨单株听着这么膈应。


六吨单株!!!不是优等高级高树龄手工春季古树精品茶,怎么得来的?如果701批次7542级别的茶材,不压饼那真的是智商该充值了。

接下来关于方便造假这个,其实是一条混合题。。。
这段话我非常不爱听。由这段话可见,你是被人抓来当枪手的吧?我在做什么茶你压根没了解过吧。喝过吗?见过吗?
几十一饼?你听错了吧?是一克吧?我2010年监制的高档茶就卖十几块钱一克了。是不是觉得太贵了?黄片我不喝的,你不介意我介意。弄点黄片去茶科所做做成份分析,长期喝黄片,氟斑牙了没?牙口不太好吧?

楼主一直都在卖白茶,现在手里也就一吨差一点,大概有十几种。从云南到福建的一大堆。茶叶揉捻的问题,我做的茶大多数是根据我自己的要求去做的。揉破细胞壁,这是工序,但一旦揉过了茶就完蛋了。你都热揉的吧?我能想象到的你会把茶揉的有多破,你的茶存几年还剩下啥?而且你的新茶在新喝的时候会有多苦涩.....下关的钢模,大益的钢模,省公司的钢模,相当部分的效果是茶枝叶片之间都是断的僵的碎的。这种压强怎么去跟揉捻机对比?揉捻机的中间是给茶留了空间的,钢模会给茶留空间吗?另外,揉茶的主要目的只是让细胞壁破损吗?是唯一的目的吗?摊凉走水杀青去水,揉捻也是去水的其中一个过程。按照你对比我说的话,那何必揉,杀完直接晒干就好了。

后面一段我没看明白,我说的喝的美好的味道主要是氨基酸这一段有错?我做的茶基本上都是尽量挑嫩的采,最好是春季第一次采,而且是在茶叶正在加速迸发的时候采。这个采出来的效果一定嫩,所以果胶一定丰富。我没看出什么明显的毛病。你加了茶多酚一个定义,却只描述了茶多酚的口感缺陷,这怎么变成我胡说八道?或许我还没明白你的用意,我会说,但愿你不是那个猿抱子。如果是,那就很恶心了。



你不用祝我啥,你要是有钱,过来找我买点茶更实在。我不去江湖的,联盟才是我的家。你还是弄清楚究竟来干嘛的更好。

增加段话吧:
聊茶科学聊茶成份聊得这么带劲,却连黄片都珍惜的。这跟我有啥好聊的,反复仔细看,你我真不在一个体系内上。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7 17:51
这是我监制的茶。不用祝我生意兴隆了。有钱的找我买点就是了:
http://www.jadepot.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4241&extra=page%3D1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7 17:59
今天刚泡一道招呼客人。给六吨客的朋友看一下。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7 18:02
我倒是真想看看这个六吨客的朋友,究竟会把六吨货里面的啥品种贴出来作对比,来证实我这个伪科学的职业茶商确实是在行骗。



作者: 慶華    时间: 2017-6-10 06: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慶華    时间: 2017-6-11 12: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慶華    时间: 2017-6-12 08: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梁权    时间: 2017-6-12 10:24
慶華 发表于 2017-6-12 08:21
好贴,天天顶

没事,我帮你。要帮忙的早点开口嘛。

这贴先置顶半年再说。

另外,有劳多帮忙到其他地方宣传一下。





作者: 慶華    时间: 2017-6-12 12: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叶榆妙香    时间: 2017-6-12 13:10
慶華 发表于 2017-6-10 06:19
有空多交流,认识你是我的荣幸,

本人对陈年(二十年以上)生普洱及六 ...

不见得吧!!!
作者: 谷帅    时间: 2017-6-12 13:15
慶華 发表于 2017-6-12 08:21
好贴,天天顶

天天顶好贴

作者: 叶榆妙香    时间: 2017-6-12 13:16
碳化的普洱茶还能喝吗??自我感觉良好,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作者: 农夫    时间: 2017-6-12 13:37
真会噌热点,可是生意不是这样做的吧?这比插播广告更招人嫌哪
联盟站长一直都说(也是这么做的)做生意就光明正大开明车马,没必要遮遮掩掩。。。除非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作者: juju0285    时间: 2017-6-12 13:38
慶華 发表于 2017-6-12 08:21
好贴,天天顶

跟帖一个礼拜了,慶華要出名了?还有啥料尽管爆出啦

作者: 白头鹰    时间: 2017-6-12 14:36
慶華 发表于 2017-6-12 08:21
好贴,天天顶

[attach]2592273[/attach]很想听听你二十年以上对普洱认知的高论!别说语文不好!

作者: 成辉    时间: 2017-6-12 15:04


我觉得庆华这位盟友来者不善。希望盟友擦亮眼睛。

第一,想蹭热点快速出名好快速添加会员卖茶?

第二,图片中的叶片,是超过二十年的易武生茶?我喝过蹭过的老茶也无数,没有见过这样炭化的叶底,摆明是做旧或者是垃圾茶的叶底。

第三,他想要表达的观点没有任何充实的材料依据或者图片说明,如真有真材实料,不用在其他盟友的回帖内容点评煽风点火了。


[attach]2592320[/attach]

[attach]2592319[/attach]

[attach]2592328[/attach]




作者: 迷迷壶壶    时间: 2017-6-12 15:24
慶華 发表于 2017-6-10 06:19
有空多交流,认识你是我的荣幸,

本人对陈年(二十年以上)生普洱及六 ...

看来“庆华”也是位茶界大师啊!

能否把你认识的20年以上的普洱和六堡贴上来我等瞻仰瞻仰?



作者: 豆腐乳    时间: 2017-6-12 15:36
[attach]2592335[/attach]这是20年的易武?谁敢喝啊?                    我还是喜欢这样的茶[attach]2592345[/attach]
作者: 海宇大佬    时间: 2017-6-12 15:46
与楼上同感!!!!!
作者: 风玲號    时间: 2017-6-12 17:28
这样就20年的茶,那我这辈子真的不知道什么叫20年,蹭热点也换个活法吧。。。
作者: dxnh1234    时间: 2017-6-12 21:45
这个黑漆麻古的是茶吗?像我昨天没烧过头的树叶子
作者: 莫子    时间: 2017-6-12 22:39
梁大的贴子是认真看过的,本人没有研究过茶,但觉的贴子写得有论点论据,逻辑清晰,确实觉的值得拜读学习。而后也没有跟着看后面的回帖,今天粗粗浏览一遍,看到庆华等一干人有不同意见,但却没有系统的论据和条理说明,后面还有一些带着嘲讽,这不是应有的态度,用广东话说“收声啦”!有本事也写一篇文章啊,有没有道理大家都会看的嘛。
作者: 慶華    时间: 2017-6-13 13: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古月福茶艺馆    时间: 2017-6-13 23:30
乔大分享的知识,都是他宝贵的经验之谈,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乔大还为我品牌亲手拼配了一款布朗拚南糯的生普,这款茶从问市以来,一直倍受瞩目和好评……

作者: mbravelee    时间: 2017-6-15 12:55
慶華 发表于 2017-6-13 13:10

这位仁兄也许有自己的高见,但对与不对得通过正确的方式去获得大家的认可,不能凭空说大话,更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去践踏别人的成果!
作者: 茶气东来    时间: 2017-6-23 18:24
问:什么普洱茶才会带有这些明显的酸腐味呢?
答:纯干仓的下关老茶等.....

深有体会
作者: ooo    时间: 2017-7-5 21:02
支持你
作者: gdgkim    时间: 2017-7-5 21:20
慢慢消化
作者: 午夜九    时间: 2017-7-8 15:34
长知识了

作者: 奈足n    时间: 2017-7-19 01:25
学习
作者: Yimi    时间: 2017-7-25 10:28
学习了

作者: songsong1031    时间: 2017-9-25 13:57
喝普洱茶前不用茶针撬茶的话怎么体现喝普洱的高雅呢?晒个朋友圈装个B啥的多好。

作者: 123    时间: 2017-10-4 16:27
赞。。。
作者: 土豆x1    时间: 2017-12-12 20:19
学习了
作者: sunxixi    时间: 2018-2-13 10:26
Ivn77 发表于 2017-6-5 11:49
好文,但有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传统普洱茶制作似乎并无此工艺,貌似 ...

漂亮漂亮,终于看到一个清醒明白人。

作者: jarrod    时间: 2018-2-13 12:34

作者: 嘎嘣脆    时间: 2018-10-30 00:00
深夜拜读
作者: yourself09    时间: 2020-3-22 12:56
现在,看一次,感觉学习一次
作者: WL0330    时间: 2020-4-5 08:29
翻贴学习




欢迎光临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http://jadepot.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3